墨鱼与其近亲早在6亿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而现代的墨鱼始于2100万年前的中新世,留存至今的品种大概有350种左右。被归类为门头足纲乌贼目的这种软体动物,与章鱼和鱿鱼都能算作近缘“亲属”。
墨鱼种类众多,我们普陀人认知当中土生土长的“东海乌贼”,学名为“曼氏无针乌贼”。这种墨鱼盛产于浙江及福建沿海,背部有近椭圆形白色花斑。其中,雄性墨鱼的白色花斑较大,夹杂着小花斑。雌性的白色花斑较小,且大小比较均匀。
墨鱼之所以被列为头足类动物,是因为其头部连接五对腕,说白了就是头上长着“脚”。其中有些腕足用于捕食,有些腕足有着支撑和前进的作用。墨鱼能在水底快速游弋并不是靠这些腕足,而是头部当中的腮腔。只要遇到突发情况,腮腔内能喷射出水流,以反作用力的推进方式帮助墨鱼离开原来的位置。在物理学上,这种方式被称之为“反冲运动”。在如今的航天科技当中,火箭的发射便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当然这种游弋方式有利也有弊,如果一旦触网,墨鱼会无法调整方向离开,只能任凭渔民捕获。
墨鱼的头部还有一对深色的角质颚,是我们普陀人熟知的美食“墨鱼嘴”,实际上是它用来撕咬食物的器官。
墨鱼也常常被算作贝壳一类,是因为其躯体确实与贝壳相连。只不过,贝壳在发育初期位于表皮外,到了胚胎期则隐藏到了躯干背部皮下的壳囊中。这种内壳呈长圆形,后端或有尾骨针或无尾骨针(“曼氏无针乌贼”名字里的“无针”指的即是其无尾骨针),能起到支撑、平衡和帮助墨鱼躯体在水中浮沉的效用。人们一般将内壳称之为“乌贼骨”“墨鱼盖”。包括无针乌贼在内的部分品种乌贼内壳,经清洗晾晒后,可以入药。因为形状类似螳螂的卵房“螵蛸”,所以中医将其称为“海螵蛸”。
最令人称奇的是,墨鱼具有的“变色”和“喷墨”能力。其体色一般呈苍白,依靠皮肤下的色素小囊,会随时变幻颜色。受到威胁时,其柔软且富有弹性的墨囊,能迅速挤压,爆发性释放出“墨汁”,从而达到掩盖自己行踪的作用。
我们普陀地区方言里称为“乌贼盘肠”(也俗称墨鱼蛋)的其实是雌性墨鱼的缠卵腺。其作用是将墨鱼卵粒缠绕黏着成串,附着在海底的藻类植物或者其他物体上。大的“乌贼盘肠”形同鸡蛋,小的一般为鸽子蛋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