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之后不宜再“秋冻”,尤其要注意头颈、腰背、脚部的保暖。
中医认为,头部是人体阳气聚积之处,头部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神经血管供血受影响,引起头痛。环境温度为15摄氏度时,从头部散发的热量占人体总产热量的1/3;在4摄氏度时则为1/2。气温下降时可以戴上帽子,做好保暖,避免受风而引发头痛、发热等身体不适。
“脖子也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咳嗽、感冒、嗓子发炎。”医生提醒,适时戴条围巾可有效保暖颈部。宜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
内紧外松,穿衣有序
腹部保暖极为重要,因为肚脐皮下脂肪较少,对外部寒冷刺激特别敏感,一旦受凉就易引发腹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医生表示,做好腹部保暖,晚上睡觉最好穿上睡衣,用毛巾盖腹部或穿上腹围,以免肚脐受凉。白天遵守秋冬保暖穿衣口诀:内贴中松外收口——内衣贴身,中层宽松,外套防风。内衣最好选择柔软贴身的衣服,有助于增加保温性;中层的衣服吸湿性要强,不要过紧,保持干燥;外套一定要防风,最好在领口、袖口、腰部、脚踝处有收口的设计,可以防止冷空气趁虚而入。
寒从脚生,驱寒保暖
俗话说,“寒从脚生”。秋寒易伤人,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双脚受凉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等病症。因此,做好足部保暖很重要,睡觉前可用温热水洗脚,促进血液循环,使睡眠更香甜。
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不烫手)泡15分钟即可。“建议大家睡前泡脚时加点米酒。用米酒泡脚,会比单纯用热水泡脚更加有利于活血暖身,改善身体怕冷的症状,同时还会有帮助睡眠的作用。”医生说。
据介绍,泡脚时可在木桶或脚盆里放适量热水和米酒,水和米酒是1∶1的比例,再加几片生姜。此外,秋冬季节,在家里也不妨备一点紫苏叶(药店有售),泡脚、泡水、凉拌都行。紫苏叶又叫苏叶,有解表、散寒、理气、和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