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上军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越腔《忆江南》尽显江南文化与中华底蕴的非凡气度。篮球场内,比赛间歇的江南越剧表演疯狂“吸粉”……
台上越音袅袅,台下掌声阵阵。不久前,舟山普陀大剧院上演了一场少儿版越剧《五女拜寿》。24名演员清一色由中小学生担纲,最小6岁,最大12岁,孩子们虽都有戏曲基础,但出演全本大戏尚属首次。不要说这是舟山首次,就是在全国也属罕见。这也圆了该戏指导老师陈艳萍、俞静的一大心愿。
小荷已露尖尖角
陈艳萍、俞静是舟山青年越剧团团长、副团长,她俩各有主业,前者是一家中医推拿店店主、后者是一家县级金融机构的负责人,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业余爱好——唱越剧、教越剧。
在她们的团队以及舟山文广旅体局、舟山小百花越剧团成员、舟山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舟山中小学校中会唱越剧的学生从寥寥无几到如今300多个。尽管人数总量不多,但与随之增加的获奖成绩却颇为喜人。舟山推荐的学生在全省、全国戏曲比赛中,屡屡获奖。“原先获得省金桂、银桂奖、梅花奖的几乎都出自绍兴等地,这几年舟山后来居上,可以与外地一些越剧之乡媲美了。”俞静告诉笔者,他们的教育阵地也从一二所学校扩展至十余所。
戏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7年伊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这一年,戏曲工作也受到了格外的重视。政策方面,5月,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财政部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6月,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10月,文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通知》。
“其实,10年前,省教育厅、文化厅就联合要求戏曲进校园,这方面浙江是先行先试的。”舟山市教育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林玲介绍,当时,浙江各个省级剧团定期送戏进校园,这项活动也激发了各校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如白泉中心小学的跳蚤舞、舟渔学校的越剧社团。舟山的传统戏曲资源相对少、教员也少,但2019年戏曲进校园达到30场。以越剧为主,其它戏曲为辅。后阶段,一些学校开始主动要求戏曲进校园,活动模式也从纯粹学生看剧团演出改为请家长一起来听戏曲课、看演出。前两年,学校戏曲普及还列入舟山创城内容。
不信东风唤不回
舟山区域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得不提到地处舟山本岛中部的舟渔学校。这所学校目前也就27个班级,1000余名学生,因为学生少,一度传出要被其它学校兼并。
陈艳萍、俞静谈起刚接触舟渔学校时,发现这里的生源几乎都来自省外,实际教练过程中,教学生发音、吐字、动作,感觉特别费力,有的学生连什么是戏曲也不知道;有时为了一个动作,就要反复演练一个星期。2019年,该校正式成立了戏曲社团,成员是来自二年级至四年级的小学生,每期不超过18人,仅有3人是本地人。开始,学校因为没有经费,青年越剧团的老师们每周一次义务教学。有的家长觉得学戏占用正课学习时间,显得很勉强让孩子来学。舟渔学校一位老师告诉笔者,因为该校学生家庭普遍不是很富裕,所以现在其它学校的学生有课外补习戏曲,他们免费学还要看家长面子。不过,随着成绩的取得,这种情况虽有明显改观,但与其它学校相比,家长鼓动自己孩子学戏曲的主动性自觉性仍差了一截。
从2020年起,舟渔学校的戏曲社团开始崭露头角,并连续在全省乃至全国戏曲比赛中获奖。2020年,《越韵童谣》获省级戏曲比赛金桂奖;2021年,《五女拜寿》获普陀区五小星比赛一等奖;2022年,《小小口罩》获全国戏剧梅花奖。
这一下子轰动全市教育界,因为此前从来没有学校在省级、全国戏曲大赛中获过奖。于是,舟渔学校成为舟山市特色教育学校的佼佼者。今年,舟渔学校编导的戏韵操,先后在区、市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并推荐参加省第七届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会闭幕式。如今,尝到甜头的学校领导,对学校的戏曲、体育等特色教育非常重视,不但在有限的经费中,每年拨出一定预算,更是积极寻找苗子进行培育。
“师资缺乏是戏曲进校园的一大瓶颈。”在与各学校相关老师交谈时,大家一致认为,由于舟山人口少,本来会唱越剧的人不多,而且会唱不一定会教,各学校现有的音乐老师,对越剧的熟悉程度,有的略知皮毛,有的半路出家,所以还得请像舟山青年越剧团、舟山小百花越剧团出来的专业演员来教,但因为他们人手、时间等精力有限,随着学校戏曲普及面的扩大,师资捉襟见肘。
雏凤清于老凤声
学戏曲,究竟有啥好处?舟山尽管出过像王志萍、何赛飞、夏赛丽这样的全国知名戏曲演员,前几年也办过一届越剧班,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将来走上社会不可能去从事专业戏曲演唱,学唱越剧能为学生能带来什么?
俞静打开手机视频,给笔者看了一段由定海小学学生姚沐言表演的唱腔。只见她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扮相俊美。
“当时她不想学,是她妈硬拽着她来学的。”俞静回忆道,其实她嗓音先天条件并不理想,我们几个老师商量就教她学小生,经过声腔调理,声音通透度提高了、唱腔没问题了。二年级开始学,经过三年训练培养,成绩令人惊喜,先后两次斩获浙江省戏曲比赛金桂奖,今年获全国少儿戏曲梅花奖(全国第十名)。以前她学科成绩普通,现在连各门功课成绩也都上来,人也变得自信、有气质、落落大方。
在定海小学,利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戏曲宣传,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通过新媒体欣赏和学习,尤是《中国戏曲大会》中主持人的“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传统文化,普及戏曲知识,传承华夏文明”开场白,点出主旨,引人入趣以选手和百人赛答题的方式,将戏曲知识传达给学生,开了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戏曲在校园中的传承发展。
无声润物三春雨
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歌唱、舞蹈于一体,集唱、念、做、 打于一身,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髓。”俞静在与一些学生家长交谈时,灌输的一种理念是,学戏曲,兼带了学舞蹈、学音乐。而且,就目前来看,戏曲比赛的竞争对手少,容易脱颖而出。当然戏曲演出费用,对于有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小小的费用,如服装,有的就要上千元;有的化妆品也挺贵,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那些家境一般的学生进入戏曲兴趣班。
“戏曲的推广普及,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剧目中蕴含的‘礼、义、廉、耻’对孩子也是形象的传统道德教育。与此同时,唱念做打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孩子意志力的培养。”上述观点也是教育界、戏曲界人士乃至一些家长的共识。
“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当戏曲融入时代大潮,融入人们的现代文化生活,就更容易让学生感受戏曲之美,温润其心灵,启迪其灵感,淬炼其品质。
这几年,不但舟渔学校的学生在戏曲比赛中频频获奖,今年,沈家门小学、定海小学等学校的学生在全省全国屡屡折桂,舟山获奖人次在全省名列前茅。在舟山,戏曲进校园正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有京、昆、越、沪、淮、评弹及滑稽戏、民乐等多个艺术种类。但从舟山戏曲普及现有成绩单来看,由于师资缺乏因素,实际操作的剧种几乎就局限于越剧,那实在是一种遗憾、缺憾,能否也让更多的学生学学京剧国粹等,需要想办法补上、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