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属于国人喜闻乐见的高档海鲜,主力消费区域一般集中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据统计,2018年全球消费量约为32万吨,仅仅福建和广州两省就达到了27万吨。这样巨大的消费量光靠野生种群是难以支撑的,而且石斑鱼的一些野生种群早已被列入了保护动物范畴,不能再被钓获食用。因此,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省及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就已经开始试行人工养殖模式。目前,市面上的石斑鱼多为人工养殖,而且年产量已经突破了10万吨。2020年的产量更是达到了将近20万吨。
当然,石斑鱼人工繁育工作的重要转折点是我国科研人员在2011年绘制出了世界首个石斑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科研人员依据该基因组序列图谱有效减少了石斑鱼的人工养殖病害,提升了其成活率,同时还掌握了鉴别石斑鱼的性别调控基因机制,在人工繁育工作中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作为全国唯一的石斑鱼良种场,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惠州大亚湾海洋渔业试验基地相继攻克了鞍带石斑鱼、赤点石斑鱼、棕点石斑鱼等多种石斑鱼的人工繁育技术,还培育出国内首个石斑鱼新品种“虎龙杂交斑(即珍珠龙胆石斑鱼)”。“虎龙杂交斑”与普通的石斑鱼相比较,其生长速度快且抗病能力强,在育苗和成活率方面也有了明显提高,养殖周期更是缩短了一半,各方面优势非常明显,因此在2017年被审定为水产新品种。如今,石斑鱼杂交育种技术已获全面推广,各地培育出来的新品系层出不穷,杂交石斑鱼的养殖量已占到全国石斑鱼产量的八成。“虎龙杂交斑”更是成为了产量最高的石斑鱼品种,年产值能达到上亿元。
2018年以来,舟山市水产研究所也积极开展美洲黑石斑鱼的规模化繁育,该品种石斑鱼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出肉率高等优良品质,养殖收益高出养殖成本相近的鱼类。但在规划规模化培育中,因为其生长速度有差别且个性凶猛等原因,常常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研究人员随即施行了饵料转换、分级培育以及水质调控等技术方面的革新,以确保其能够达到高密度规模化培育。如今,美洲黑石斑亲鱼驯养成活率能达到85%以上,育苗成活率能达到20%以上。同时,该所还构建了包括普通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工业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等多种模式的美洲黑石斑鱼高效养殖技术体系。
我们普陀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试钓、暂养石斑鱼。据记载,1978年9月,港里渔业大队试钓、暂养石斑鱼获得成功。80年代初,东极镇的黄兴村庙岙成立了专门养殖石斑鱼的基地,捕获后转运至香港市场。当时的舟山地区的活海鲜类石斑鱼销售货源中,基本都由黄兴岛养殖基地提供。而黄兴岛所在的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在2015年11月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其在2016年12月又获了“普陀国家级海洋公园”的称号。该保护区实行了海钓准入制,为石斑鱼的野生种群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