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奇怪的鱼 有奇怪的习性

海水石斑鱼早在3.3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其种类之繁多令人咂舌,科研人员直到现在还没完全摸透它到底有多少种类。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记录在册的海水石斑鱼有16属163种,而我国有11属65种,分布范围囊括了浙江到海南的沿海区域。

科研人员将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里的各属鱼类统称为“石斑鱼”,该科里的鱼类都有着宽大嘴唇、尖利牙齿、椭圆侧扁身躯以及身躯上布满各色斑点或斑纹的外部特征,不太善于长途且迅速地游弋,但都是典型的捕食型肉食性鱼类。

在海洋中,石斑鱼的性格算不上温柔,甚至有些强硬凶悍,连小型鲨鱼都不放过。其生活习性较为怪异孤僻,不喜欢与其他鱼类有所交集,往往单独地生活在数十米深且水质较为清澈的暗礁石中。外表色泽还会随着所处环境的颜色而随时改变,就连斑点和条纹也能一起进行变幻。因为这些奇怪的特性导致了石斑鱼基本上都是被矶钓的,很少有被渔网捕获的情况。

喜好在岩洞中生存繁衍的海水石斑鱼还是一种雌雄同体的鱼类。它们具备性别转换的特征,一般先为雌性,此年再转换成雄性。不同种类的石斑鱼产卵周期还有所不同,比如鲑点石斑鱼属于分批产卵型,而赤点石斑鱼属于一次产卵型。

两千年前

就有相关记载

最早记载海水石斑鱼的是先秦典籍《山海经》:“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说的是这种“鱄鱼”长得像鲋鱼却有着猪毛,叫声很像是小猪。笔者认为“彘毛”要是解释为猪鬃毛,倒确实与大多数石斑鱼背鳍外形贴合。查阅过很多视频资料后,笔者也发现海里的石斑鱼确实会发出像是小猪的“哼哼”声,与古人记载一致。

不过,古人将很多长得有点斑点的鱼都称为“石斑鱼”,因此以讹传讹,出现了很多混淆的描述。部分古代典籍里记载的“石斑鱼”并非本文所述的海水石斑鱼,而是一些科属完全不同的淡水鱼,例如鲈形目丽鱼科丽体鱼属的“花老虎”和鲤形目鲤科光唇鱼属的光唇鱼等。《吕氏春秋》所记载洞庭湖里的“鱄”显然不是指海水石斑鱼。其后,元代养生家贾铭所著的《饮食须知》和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里记载的石斑鱼“生南方溪涧,长数寸,白鳞黑斑,浮游水面,闻人声则划然深入。其子及肠有毒,误食令人吐泻,饮鱼尾草汁少许,解之”也并非海水石斑鱼,极有可能是成熟鱼卵有毒性的淡水光唇鱼。

唐代诗人李频在《及第后还家过岘岭》一诗中写的“魏驮山前一朵花,岭西更有几千家。石斑鱼鲊香冲鼻,浅水沙田饭绕牙”,从“魏驮山”“岘岭”这些地名可以知道作者当时身处当时“严州府”辖内的建德县,而旧时严州府周围是如今的杭州、金华、衢州和安徽等内陆地区,压根见不到海洋。而制作“鱼鲊”又需要新鲜鱼类,依据唐宋时期从沿海地区到杭州地区的运输能力来综合推断,这里的“石斑鱼”基本上指的也是某种淡水石斑鱼。

当然,古代典籍也有明确描写海水石斑鱼的,例如宋代的《太平御览》记载石斑鱼“头中有石如珠,出北海”“长尺余,其斑如虎纹”。清代画家聂璜的《海错图》里将石斑鱼叫作“海鯚鱼”,还记录它长着黄点。这里的“鯚”指的是鳜鱼,因为石斑鱼体型像“鯚”因此得名。作者聂璜自述不了解得名缘由,所以极有可能是沿用了前人的说法。不过,《海错图》里经他所画的石斑鱼确实是海水石斑鱼的形象。乾隆年间的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地方志《南澳志》里记载“鲙头圆名色甚多”。按理说,“鲙”指的应该是鳓鱼。但要是听过潮汕话就知道,“鲙鱼”即是“过鱼”的同音词,而“过鱼”指的就是海水石斑鱼。

2023-10-07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390048.html 1 3 奇怪的鱼 有奇怪的习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