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晓
躬耕海岛幼儿教育二十余载,用青春描绘海岛幼教美丽风景。她就是六横实验幼儿园园长郑红波。
1999年,郑红波从舟山师范学校幼师专业毕业后来到六横龙山中学附属幼儿园,成为一名幼儿教师。2000年,郑红波转入展茅中心幼儿园。因心系岛上的孩子们,一年后,她又申请调回到六横教学,此后,她在六横一干就是20多年。
在六横的20多年间,郑红波见证了海岛幼儿教育师资优化、硬件改造的加速提升,也见证了海岛教师教育水平和家长育儿理念的不断提升。
在六横中心幼儿园执教期间,郑红波发现,因家庭离异、留守等原因导致的“特殊”儿童较多,他们往往调皮捣蛋、欺负同伴。“这些表现大都源于内心爱与安全感的缺乏,背后隐藏着一颗渴求同伴、教师关注的心。”由于从小父亲早逝,郑红波更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些“特殊”儿童内心焦虑、自卑而又无法排遣的情绪。“我要尽己所能找回他们缺失的爱,用爱为孩子带去内心的温暖。”郑红波说。
郑红波回忆说,早年间,幼儿园有一名新生表现多动并经常大喊大叫,还偷偷把自己藏起来,被老师发现后会兴奋地满场跑。但孩子基本不与老师互动交流,只会跟学简单的词语。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后,郑红波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得知孩子父母在外地打工,平时由祖辈照料,几乎没有同伴玩耍。“孩子的早期教育关乎孩子的一生,身为教师,我要为孩子的成长负责。”郑红波认为,孩子的问题一定要让及时家长了解并引起重视,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此后,郑红波邀请孩子的奶奶到教室现场跟班,并将孩子在园的表现拍成视频发给其父母。经过专业治疗及家园双方的共同努力,孩子的情况有了较大改善,并顺利进入小学。“不让每一位‘特殊’孩子掉队,让他们在灿烂阳光的沐浴下健康成长是我的责任。”郑红波说。
在郑红波看来,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成风化人,如何做好海岛文化的传播是她一直思考的问题。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郑红波在开展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以舟山渔民画为载体开发乡土课程、传承本土文化的思路。
带孩子实地参观旅游胜地,感受家乡美景;参与民俗活动,体验家乡文化,并编成游戏;郑红波还挖掘六横民间游戏、民间童谣、六横方言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幼儿的衣食住行及一日生活,让海岛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慢慢生根发芽。
一路走来,郑红波潜心幼儿教育,致力教学改革,埋头苦干、不断进取、勇立潮头。与孩子游戏时,她激情投入,深入探究游戏魅力;构建实施园本课程时,她刻苦钻研,不断拓宽“玩乐”理念。郑红波还提出了“乐雅教师”培养理念,组建了“乐雅驿站”“乐雅社团”“乐雅智团”等学习共同体,带领年轻教师一起感受身为一名幼师的幸福与温暖。
坚守海岛初心,牢记教育使命。多年来,郑红波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描绘着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把爱奉献给孩子,把青春奉献给幼教事业!”这是郑红波真诚践行的人生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