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八八战略”中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文明风尚日益渐浓、公共文化蓬勃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新闻宣传多点开花、传统非遗焕发新生……20年来,我区深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努力提升普陀文化软实力,奋力打造新时代海洋文化高地,唱出了一曲曲余音绕梁的文化之歌。
□记 者 陈璐瑶
通讯员 林律彧 洪浩迪
以文化之魂凝聚精神合力2005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蚂蚁岛考察工作时指出:“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2022年8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里斯本丸”号船幸存者家属,鼓励更多英国朋友为中英关系作出贡献。这些宝贵的精神一脉相承、代代相传。20年来,我区持续挖掘阐释宣传新时代蚂蚁岛精神和“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历史记忆,打造具有鲜明海岛文化的精神内涵。如今,“蚂蚁岛精神”被确定为红船精神引领下的浙江“红色根脉”之一,“蚂蚁岛精神研究”被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大型纪录片《蚂蚁岛的奋斗》、大型舞台剧《浪花上的蚂蚁岛》在全社会引发热烈反响,蚂蚁岛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全市首屈一指的红色文化地标;“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历史故事被全力挖掘传播,“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等相关纪念设施筹建工作稳步推进,纪录片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也将于下半年在全球上映。这些宝贵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弘扬与传承中,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渐凝结成一种无形的价值观,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近年来,我区将攻坚文明城市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龙头工程,集全区之力攻坚城市管理的沉疴顽疾,实现全域文明常态长效化,不断涵养城市气质。1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覆盖全区,成为紧密联系、全心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吸纳志愿者人数7.7万人。“全民清洁日”“文明礼让斑马线认领”“社区结对”等文明实践,让社会正气充盈、温暖如春,“文明驿站”、海上流动站、“爱心冰柜”等文明载体,把“最美”展现在人们眼里,镌刻在人们心里。公民道德素质不断提升、道德新风尚不断涌现。道德模范、普陀好人等出现在各行各业,“渔都礼城”“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等新品牌打造,“文明城·文明人”四季有礼等活动持续开展,引领着全社会向善的力量。 以文化之力助推精神共富20年来,我区不断加强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赋予城市活力,滋润市民心灵,“精神富足”成为“共同富裕”的最亮底色。文化惠民,春风化雨。我区持续推出文化精舍、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讲座展览、文化走亲等惠民活动;组建“文艺轻舟队”,以“共富方舟”为载体,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至海岛留守群体;推进艺术普及进社区、进海岛、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等,每年累计开设专项课程800余节。文化活动,百花齐放。精心策划“又见普陀”系列文化季、全民艺术节、中国普陀国际佛茶文化节、东海晚风市集等“自在普陀”系列活动,打造海稻音乐节、城市音乐节、小岛音乐会等音乐之城IP,加速谋划举办“第八届中国沈家门渔港国际民间民俗大会”,再现十里渔港繁华。文化空间,遍地开花。我区全面建成125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5个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文化驿站3家、城市书房8家、乡村博物馆6家;累计新建渔农村文化礼堂85家,创新搭建“礼堂伙伴”品牌,共建共享服务伙伴128家,各类服务847项,基本覆盖生活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