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国人种植桑树的历史由来已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在“古代栽桑技术”中提到专家在上海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不少的桑屑和含有桑树花粉的禾本科植物孢粉,因此推断早在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桑树了。而人们食用桑树果实“桑椹”的历史则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

古人给植物的果实取名一般都有由来,桑椹也不例外。汉代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黮,桑葚之黑也”,“黮”的右边“甚”带有“很”或者“非常”的意思,加上桑树的草木属性,所以后人常常写成“葚”“椹”。此外还有一种说法:依据《汉字源流字典》的解析,在金文当中,“甚”的上半部分是“甘”,下面是“匕”(指的是匙),即将美味用汤匙送入口中。因此,“桑椹”意思即桑树上美味的果实。这两种说法倒是不约而同地将桑椹的颜色和滋味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与我国本土产的其他可食用植物果实一样。桑椹的别名也有很多,例如《本草衍义》中称之为“乌椹”、《生草药性备要》称之为“桑枣”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别名无一不是源于其外形或者甜度。

桑椹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先秦诗歌典籍《诗经》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和“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这两句。通过小班鸠和猫头鹰食用桑椹的小故事来借物喻理,侧面说明了古人对于桑椹的味道已经颇为熟知。

然而在先秦时期的古人眼里,相较于食用桑椹,用桑叶养蚕缫丝做衣裳更为重要。他们认为桑叶沾染了桑椹汁水会不利于蚕的生存,因此在采摘桑叶前选择先把桑椹清除干净。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更迭动乱导致的饥荒,让人们重新审视了桑椹的重要性。无论是秦末楚汉之争的刘邦、还是西汉末年平定王莽叛乱的刘秀、“二十四孝”之中“拾葚异器”主人公少年蔡顺、抑或是三国时期的袁绍和曹操的军队,都通过食用桑椹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饥饿带来的困扰。当然,此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后燕、明代靖难之役乃至清代乾隆年间的战争中,依旧时有靠着桑椹度过缺粮危机的情况发生。

食用桑椹的人一多,懂行的老饕也由此产生了。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有人问前凉国的君主张天锡属地有什么特产,他回答凉州(今甘肃)的桑椹味道甘香纯美,就连性情凶猛的鸟儿吃了都变得叫声婉转:“桑椹甘香,鸱鹗革响”。这种说法纵然荒诞,但甘肃地区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桑椹确实比南方更皮实甜美一些。东晋名士谢安却不相信北方朋友的类似说辞,直到尝到了桑椹的味美,这才愧叹自己的见识浅薄,并激动地与其他王公大臣分享。西晋的文学家傅玄在其《桑葚赋》中也盛赞过桑椹的美味:“繁实离离,含甘吐液。翠朱三变,或玄或白。嘉味殊滋,食之无斁。”最后一句说白了即是“好吃到停不下来”。

隋唐乃至五代时期,无论是吟诵还是“兔隐豆苗肥,鸟鸣桑葚熟”官员兼诗人的白居易还是将“紫酒”(即桑椹酿的酒)招待后晋使臣的于阗国王李圣天,都说明了当时食用桑椹这种产量较少的水果,仍然以贵族及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们为主。此外,《隋书》还记载了隋代官员赵轨将邻近百姓家掉落在官衙前的桑椹如数归还,被奉为了廉洁典范。自此桑椹也成为了廉洁文化的一种代表。

两宋时期相较之前更重视农桑,甚至细致到家家户户要栽种什么树木。这其中,大量种植桑枣果树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有效应对饥荒。桑椹这种水果随即借着这股“东风”普及开来,更由此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咏叹及赞美,譬如欧阳修的“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杨万里的“桑葚垂红似荔支,荻芽如臂与人齐”、范成大的“卢橘梅子黄,樱桃桑椹紫”、王迈的“桑椹熟时鸠唤雨,麦花黄后燕翻风”、赵孟坚的“桑椹紫来蚕务急,带晓采桑桑叶湿”以及陆游的“桑椹熟以紫,水鸟时遗音”“盘箸索然君勿笑,桑间紫椹正累累”。之后的明清时期也不乏文人借椹作诗,以此寄情。明代官员黄衷视察农业情况时候见到孩童们拎着采桑椹的篮子,顺口吟诵道:“儿童路口笑相呼,矶脚筠篮有桑葚。”清代官员叶申芗必定是凑近仔细观察过桑椹:“南风送暖麦齐腰,桑畴葚正饶,翠珠三变画难描,累累珠满苞。”当然也有失意被流放到伊犁的洪亮吉借着桑椹怀念江南故乡:“鹁鸪啼处却东风,宛与江南气候同。杏子乍青桑葚紫,家家树上有黄童。”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提到过幼年时期采摘桑椹:“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当然还有宋代的画家和近现代的画家王雪涛、齐白石、齐良迟都曾经描绘过桑椹,这些画家笔触之下的桑果外形极其灵动,与鸟雀动静结合,自是妙趣横生。

2023-05-12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364782.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