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桑椹品种相当丰富,据统计有13个品种与3个变种,其中选育出了果叶兼用桑品种,例如广东产的“粤椹大10”,果实较大且无籽。另有陕西产的红果系列以及河北产的果实颜色为白色的“东方大白”。各地产出的桑椹有紫、红、白、粉红、浅绿等多种颜色,果实小的只有3到4厘米长,最长的能达到17到18厘米长。部分品种的桑椹糖度甚至超过了荔枝。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统计,包括我们浙江省在内的26个省、自治区均有桑树分布。浙江地区最主要的桑椹品种即来源于广东的“粤椹大10”。其通体紫黑色,长筒型。果实长3至3.5厘米,果味比较酸甜清爽。笔者走访东港祥蕊家庭农场负责人胡松岳在朱家尖的一处桑椹种植基地时,见到了这种“粤椹大10”。
说到舟山的桑椹栽种历史,笔者翻阅元代大德年间的《昌国州图志》、明代嘉靖年间的《定海县志》里都发现舟山确有本土产的桑树,在清代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里看到当时人们将桑树枝斩断重植的“嫁桑”法,并制出了“桑根白皮”这味中药。民国年间的《定海县志》更确定了舟山地区已有种植桑树的习惯,然而因为岛上受到海风过盛不宜养蚕的因素,桑树并没有得到推广种植。
或许桑椹并没有受到以前人们的重视,因此鲜少见于本地地方志。直到近年来,随着多个品种的甜度、果粒大小的改良以及人们对桑椹的营养成分的了解,这种水果才真正在我们舟山地区兴盛起来,各地都出现了规模不一的种植园。
据胡松岳介绍,桑椹一般成熟于4至6月份,每年的立夏前后是其采摘品尝的最好时节,这时的桑椹含糖度堪比哈密瓜。由于其是一种浆果类水果,所以必须轻采轻放,不能挤压,务必要冷藏存放,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口感。
桑椹虽然产量高且口感好,但栽种实属不宜。栽种桑树首先要选择砂质土壤、土层深、无污染近水源的区域,在舟山地区更要选择受海风影响小的地方,否则极有可能事倍功半。选择合适的种植地后,果农一般都会采用嫁接或者高压生根法育苗。
桑树是三年产成品的树木,即雌株桑树即可产桑椹,雄株桑树也会开花但不会结果。辨别雌雄株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嫩芽叶片的颜色,雄株碧绿,雌株的偏红紫。
合理的修剪让果桑逐渐形成低干树形,恰当的配比氮磷钾肥确保果桑和果实的茁壮成长,保证其种植环境温湿度适宜,这些环节都需要果农极度谨慎,稍有差池就可能对果实造成影响。胡松岳向笔者讲述了曾经因为工人配比氮肥过量导致果实大量掉落的事例。
俗称“白果病”桑椹菌核病是果农种植果桑过程中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其主要症状是桑椹结果后受到真菌感染,通体泛白,果实或过度膨大或畸形缩小,彻底失去食用和药用价值。由于真菌的传播速度较快,桑椹菌核病也容易呈现快速蔓延姿态,如果不及时防治,极有可能出现毁园风险。
作为多年的桑椹种植户,胡松岳曾经也深受其害,不过如今已掌握一套新的防治经验。他认为想要根治“白果病”,一定要提前在桑树开花期就对土壤和植株进行施药,并且要多次均匀喷雾。地膜的铺设以及冬季修剪枝条等方法也可以抑制“白果病”的发生。
除了胡松岳栽种有1500株果桑外,他的朋友孙铁峰经营的朱家尖祥亿欢乐果园也种植了一批果桑。与其从嘉兴海宁引种的“粤椹大10”不同,孙铁峰大棚种植的品种是“长果桑”,该品种是从台湾地区引进的奶桑培育种,果实也是紫红色,呈长条状,味道也非常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