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桥铺路为旧时大义善举。陈人宝对社会公益尤为热忱,十分投入。民国《定海县志》记载:原为定海老城西郊的小路,今环城西路一带,中段旧称模范路。1929年邑人陈人宝出资银圆2000元,将原砂石路修建为定海第一条长达2000米的水泥路。道路建成之后,陈人宝拒绝以自己的姓名命名路名,而是取路旁“浙江省立水产模范工厂”中的“模范”两字而命名为模范路,见证了他乐善好施、不为名利的高尚品德。
《沈家门镇志》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后沈家门渔商云集,外来移民人口大增,省内外各地来沈停泊渔船,客商和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已日趋困难,几乎陷入了因缺水濒临饥渴之危。水,成为当时沈家门的社会关注热点和当务之急。
1934年,沈家门富绅刘寄亭出于慈善义举,拟将用于爷爷百年寿诞费用的1.3万元银圆改用于修建鹤岭泉水渠,以纾解数万渔民和居民饮水困难。张晓耕、陈人宝拍手叫好,积极支持。公告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商贾名人贤达纷纷捐资乐助,并公推张晓耕、陈人宝、陈满生(沈家大渔行老板)、俞佐宸(宁波著名爱国实业家)等60人为发起人,其中陈人宝本人义捐银圆2000元。当时连上海杜月笙、刘鸿生也邮资相助。修建鹤龄泉总耗资银圆20000余元,历时一年竣工。饮水思源,这一义举受到当时百姓的热烈赞誉和媒体的如潮好评,刘寄亭、张晓耕、陈人宝等人的善举在百姓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1937年,陈人宝去故乡虾峙,目睹沿途木桥腐朽、石桥断裂,立即出资为故乡建造行人石桥3座:南岙碶门跟“宏济桥”、凉湖小陈家与庄家塘交界的“龙济桥”、沙峧小文坑通往烂田湾的“凤济桥”。现“宏济桥”保存完好,“五水共治”时,碶门改建为自动电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