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明代医学典籍《本草纲目》所说:“覆盆、蓬蘽,功用大抵相近,虽是二物,其实一类而二种也。”虽然蓬蘽和覆盆子的效用属于“兼用无妨,其补益与桑椹共同”,但外观和口感差别还是很大的,甚至连植株果实应用方面也有所差别。

相对常见且常被称为“野草莓”的蓬蘽早在汉唐时期就已被人们食用。唐代的诗人贾岛 《逢博陵故人彭兵曹》诗中就提到过食用其果实:“别后解餐蓬虆(同“蓬蘽”)子,向前未识牡丹花。”而在此之前的汉代官员刘向在其所著的《列仙传》一书中讲述商王之女昌容“食蓬虆(同“蓬蘽”)根,往来上下见之者二百馀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即食用了两百年多的蓬蘽根茎,容颜一直保持在二十多岁的样子。虽然这传说听上去荒诞不经,但东汉时期整理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认为蓬蘽确实有补气延年的功效:“味酸平。主安五藏,益精气,长阴令坚,强志倍力,有子。久服轻身不老。”

后世的人们发现,蓬蘽从根部到整棵植株都可以用来入药,并且具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湿的效用。明代倪朱谟编撰的《本草汇言》提到:“蓬蘽,养五脏,益精气之药也。此药虽养五脏,充足在肝,但肝主发生,又主疏泄,倘服食过多,性味有偏,发生急而疏泄多,未免有反激之患,而肝木自戕其体矣,慎之慎之。”即蓬蘽能补益五脏之精,但食用过多,会导致肝气升发太过,因此要注意食用酌量。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不仅收录了“蓬蘽”,还为其解析名字由来:“此种生于丘陵之间,藤叶繁衍,蓬蓬累累,异于覆盆,故曰蓬蘽,陵藻即藤也。”

如今的蓬蘽还因为其植株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还能隔音降噪、净化空气、强化水土,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设计,可谓是“破圈”。

覆盆子的食用也是从汉代开始,最早见于《尔雅·释草》记载:“茥,蒛葐。即覆盆,实似莓而小,可食”。宋代的寇宗奭所撰《本草衍义》详细描绘了覆盆子的外形“其味酸甘,外如荔枝。樱桃许大,软红可爱。”而同时期的苏颂在《本草图经》里记载覆盆子在“秦、吴地尤多”,即是陕西和江浙一带生长较多。明代的陈嘉谟更是记录江南的人们将覆盆子称为:“莓子”。近代文学家鲁迅也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谈及覆盆子的味美:“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宋代的文学家苏东坡尤为钟爱覆盆子,曾给赠予自己果实的好友特意书写过一封《覆盆子帖》,在帖中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覆盆子甚烦采寄,感怍之至。令子一相访,值出未见,当令人呼见之也。季常先生一书,并信物一小角,请送达。轼白。”又写信叮嘱另外一位好友,千万要分清楚药方当中所用是否为“覆盆子”,“若不真,即无效”“不可妄用”。

当然了,覆盆子的药用效果确实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将其未成熟的果实制药,见诸于北宋的《本草衍义》、明代的《本草通玄》和《神农本草经疏》以及清代的《本草述》等历代药典,综合这些著作的表述,可以归纳出覆盆子具有补虚续绝、强阴建阳、悦泽肌肤、安和脏腑、温中益力、疗劳损风虚、补肝明目的效用。另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覆盆子富含常见的氨基酸具有19种,该特有物质比现有栽种水果及其他野果所含的维生素E、SOD、氨基丁等抗衰老物质都高,具有美容、抗衰老作用,被誉为“第三代黄金水果”。其中我们常见的掌叶覆盆子还因为临床疗效好,在2018年入选了新“浙八味”中药材培育品种。

覆盆子的名字由来也正是因为它的药用特性。有一则传说讲述的就是东晋时期道士葛洪(即葛玄的后世族人)在山间采摘了覆盆子,治好了“夜尿症”,欢喜之余给这种果实取名“覆盆”。《本草衍义》为此解释为“益肾脏,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如此取名也”。

古人还将覆盆子果实用来酿酒治病。依据《本草纲目》酒制法中记载:“热厥头痛,大黄酒炒三次;虚寒遗尿,覆盆子酒焙末服;食积腹痛,神曲烧红淬酒服;冻疮、漆疮,猪膏化酒多饮;肝虚目汗,松脂酿酒饮”。这其中明确提出了覆盆子(树莓)酒可作为主治药用于病症的治疗,并沿用至今已有400余年。

2023-03-29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328401.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