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几乎是所有普陀人都熟知的一句口头禅。如今,虽然生活好了,但普陀人依旧保留着勤俭节约的传统。
近日,家住沈家门的洪女士不小心把高跟鞋的鞋跟给扭坏了。由于鞋子没穿几回,加上鞋面还很新,于是她拿到位于泗湾桥头的修鞋铺修补。
修鞋师傅徐子海拿起洪女士的高跟鞋,熟练地磨皮、剪皮,然后抹胶水、粘鞋跟……几分钟后,高跟鞋修好了,洪女士试穿了一下,满意地离开。
“师傅,修鞋。”洪女士离开没多久,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拎着2双鞋,特意从北安公园那边过来修鞋。
“贴后跟便宜点5元一双,贵的8元一双,你要哪一种?”经检查,徐子海用粉笔划出要修的范围,然后征求意见。
笔者看到,这家修鞋铺约六七平方米大小,四壁上钉着木条架子,上面摆满了各式各类的鞋子。据徐子海介绍,这些鞋子有的是顾客忘记取回,一直存放在这里,最长的有10多年了。“我不敢丢,万一哪天顾客来拿了怎么办。手艺人得讲究信用。”徐子海说,“手艺,手艺,就得靠‘守’。”
聊天中,徐子海告诉笔者,他今年五十有余,安徽阜阳人。之前,一直在北方打工,去过内蒙古、黑龙江等好多地方,打过柴、背过石、卖过糖葫芦……1997年他来到沈家门修鞋,由于这里政通人和,就喜欢上了,一呆就是20多年。如今,他已在沈家门买了房子,妻儿也都在沈家门创业,祖孙三代和睦相处,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徐子海告诉笔者,空闲之余,他爱好唱歌。他用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把对舟山的感情写成了小曲《舟山是个好地方》。他还参加了社区宣传队,时常外出演出,把那首《舟山是个好地方》唱给更多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