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普陀,菜市场和餐厅里常见的一般都是贝壳脆而薄呈长扁方型的蛏子,这种蛏子学名叫“缢蛏”。其两片外壳连接的地方叫作壳顶,相对的另一边则称为腹缘,从壳顶至腹缘天生有一道浅浅的凹痕,看上去像被绳子勒过一般,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缢蛏是雌雄异体的生物,经历圆球状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壳顶幼虫、匍匐幼虫后,贝壳会变成和成体近似的长条形了,生活习性也从在水中游泳变成底栖穴居,三四年后会发育成8厘米左右的成体。挚爱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的内湾中低潮区穴居生活。
缢蛏处于固定的垂直洞穴,随着潮水涨落做升降运动。海水淹没时,它会用入水管吸食食物和新鲜海水,同时用出水管排泄废物。等到退潮时,它就会降入洞穴的中部和底部。缢蛏的潜居深度依据的是蛏体大小、体质强弱、滩涂的软硬质地、季节变化等因素,所以我们会看到滩涂上的工人作业时,往往是深掘数尺还能找到不少缢蛏。
不过,缢蛏虽然是海鲜的一种,却不耐高盐、高渗环境。所以有些沿海居民发现这个特性后,会泼洒食盐逼迫它从洞穴里钻出来。
如今的缢蛏大多数为人工养殖,养殖户所采用的都是大规模的翻沙洗蛏法,这样就高效得多。
按养殖时间长短,缢蛏通常又分为一年蛏和二年蛏,新蛏老蛏口感上各有千秋,新蛏肉质更嫩,老蛏鲜味更足。依据二十四节气来说,每年冬至到清明前后,缢蛏肉质肥嫩饱满,是味道最佳时期,在小暑前后的蛏肉滋味也不赖。
笔者还在宁波的鄞州区、象山县见到过一种长得像青色小吸管的蛏子,当地的人们认为这种蛏子的肉质更为弹韧。据了解,这是缢蛏的“亲眷”大竹蛏、长竹蛏、细长竹蛏(黑皮蛏)。在笔者眼里,这些竹蛏都长得差不多,无非就是个头和颜色稍有差异,习性方面跟缢蛏几乎完全一样。
古时候的人们撷取的蛏子基本依赖于自然生长,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人工养殖。上个世纪随着围海造田工程的推进,蛏子的滩涂养殖面积和产量也有所下降。作为曾经养殖蛏子的传统区域——拥有近千亩面积的展茅蛏子湾近些年随着当地产业布局调整,所产的蛏子存在食用安全风险隐患,其滩涂已于2013年10月被列为禁止养殖区。
目前,我们普陀的六横岛依旧有着舟山市最大的围塘海水养殖基地,总养殖面积达到了上万亩。当地的海水围塘养殖户创新将蛏子与梭子、毛蚶、沙蛤、扇贝、竹节虾、水白虾等海洋生物立体混养,成为增加经济收入的主要方法。
而闲置的虾塘也被许多舟山养殖户有效利用,开发为蛏子养殖地。相较于海虾来说,蛏子的养殖具有成本低、周期短、产量高、收益大、管理简便等优点,更容易创收。为此,2020年5月,舟山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将“利用旧虾塘蓄水生态养蛏课题”正式立项,经过试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