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到1975年间,位于如今山东省胶州市的三里河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马鲛鱼鱼骨。据当时参与发掘的专家介绍,在该遗址当中,发现堆放有马鲛鱼骨数吨,其中鱼骨长度大多在60厘米到80厘米之间,也有长达一至两米的。这个考古发现表明,我国先民食用马鲛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900多年前。
而古籍文献当中最早记载食用马鲛鱼的可追述到汉代官员刘歆所著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其中提到“蔚陀献高祖鲛鱼,高祖乐之。”
不过自秦代到明代,因为海洋捕捞的难度较大,马鲛鱼对于普通人家来说还不算普及。明代有位海南籍官员嗜好吃马鲛鱼,一顿没有马鲛鱼都不行,曾经将该鱼进献给当时的万历皇帝。明神宗见后,龙颜大悦,封马鲛鱼为贡品。
直到明代晚期,随着捕捞水平的提高,马鲛鱼才渐入“寻常百姓家”,相关记录也开始频繁出现在典籍和诗词当中。
宋代记录四明地区人文风情的地方文献《四明宝庆志》曾将“形似鳙鱼”的马鲛鱼味道排在鲳鱼与鳙鱼之间。
我们舟山地区在清代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沿用了这种说法,并且细致描绘了马鲛鱼的外形和滋味:“头尖,骨耎,味甜,无鳞”,认为这种鱼一般在“小满及夏至隐于海中”,其中体型相对较小的被称为“青箭”,而一众马鲛鱼里“黑斑最腥”,为“鱼品之下”。该志书里还记录当时很多鱼贩在定海县城里售卖马鲛鱼的盛况,作者还在马鲛鱼堆里发现了不少“青箭”的身影。
除了“青箭”这种以颜色命名的方式之外,当时的福建地区还有将每年较早捕捞上来的叫作“马鲛”,较晚捕捞上来的叫作“白腹”,源于渔民们发现春季末期的马鲛鱼腹部尤为发白。
而谈及马鲛鱼的做法,我国东南沿海包括我们普陀,最为知名的做法便是“马鲛鱼脯”,其实就是马鲛鱼厚切风干。明代的文学家,也是知名“美食博主”张岱在自己的《陶庵梦忆·方物》里记录了越地人喜好这种鱼脯。《海错图》的《马鲛赞》里称当时的人们一般将已经不太新鲜的马鲛鱼制成鱼脯:“鲜食未佳,差可为脯。”
依据《海错图》里的记载,作为明清时期藩属国的琉球国,往往将我国东南沿海贩售至当地的马鲛鱼剖开,再“破其脊骨”,“稍加盐而晒干以炙之,其味至佳”。这种做法可以算作如今日本料理炙烤海鱼方式的鼻祖。
清朝学者郝懿行还在他所著的《记海错》一书当中记录了山东登莱人习惯把马鲛鱼鱼籽压干储存起来,存放时间可以更久些,这倒与如今的乌鱼子制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如今的我国各地,除了清蒸、红烧、酱焖与香煎等喜闻乐见的做法以外,食用马鲛鱼的方式也不一而足。比如广东潮汕人挚爱马鲛鱼煲粥或者与贡菜一起焖煮。闽南人会将其切条炸酥加水勾芡称稠汤或者捶打成鱼丸。山东人逢年过节会将马鲛鱼肉包成“鲅鱼饺子”。我们普陀也有着雪菜马鲛鱼、糟马鲛鱼等多种吃法。特别是素有“三日不吃咸菜汤,脚娘肚就酸汪汪”说法的雪菜滋味与马鲛鱼肉融合,更凸显鱼肉鲜美。
味道上乘之外,马鲛鱼的营养价值也不低。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19.1克,脂肪2.5克,且含有多种维生素等,有补气、平咳作用。经常食用这种鱼的鱼肉还可以提神防衰老,对治疗贫血、早衰、营养不良、产后虚弱和神经衰弱等症有一定辅助疗效。
马鲛鱼主要产地遍及江苏连云港、山东南部沿海以及浙、闽、粤三地,因此也在这些地方留下了口口相传的渔谚。譬如山东有“马蔺开花,鲅鱼来家”、“加吉头、鲅鱼尾、刀鱼肚子、唇唇嘴”,闽南有“一鯃,二红鯋,三鲳,四马鲛,五鮸,六加腊”、“山食鹧鸪獐,海食马鲛鲳”,广东有“四月巴浪身无鳞,五月好鱼马鲛鲳”、“好鱼马鲛鲳,好菜芥蓝薳好戏苏六娘”,我们舟山也有“青占与马鲛,鲜美胜羊羔”、“六月马鲛鲜又油,上岸过鲜卖好价”等朗朗上口的俗谚。这些谚语无外乎提醒着人们马鲛鱼渔汛期、品尝的最佳时期、肉质口感、鱼身最好吃的部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