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丽佳 通讯员 钟林男 黄朝云 俞依玲)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在沈家门第一小学的芦丁鸡鸡舍内,孩子们忙着调节保温箱内的温度。“现在鸡舍温度显示是18度,所以我们要在里面再增加一些保温灯,让温度保持在25度左右。”学生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细心地为芦丁鸡喂食喂水、清理鸡舍,为芦丁鸡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沈家门第一小学日前进行的芦丁鸡养殖课上的一个教学场景,深受学生们喜欢。
沈家门第四小学的秋冬“鲜香24味”劳动项目化学习的晋级考核和评比也于近日开展。活动中,学生们3人一组,展示了紫苏烤虾、紫苏红烧鱼、迷迭香烤蛤蜊、柠檬香茅清蒸鱼等融合香草与海鲜元素的美味,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沈家门一小和四小是我区各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劳动课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区作为“浙江省劳动教育实验区”,坚持综合育人理念与劳动教育新课程提出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相结合,兼顾传统劳动和新型劳动,结合普陀地域特色,以“三色劳动教育课程群”“三类无围墙课堂”“三三四教育策略”为基础,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普陀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
目前,全区中小学开发校内劳动基地19处,校外劳动基地签约7处,各校形成了“一校一园、一园一课程”的全域场面,多形式组织学生参与田园护理、季节性耕种、收割分享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提升劳动技能。
我区还以《浙江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纲要》为基础,借助校内外资源优势,遵循教师特长和学生身心特点,架构区域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梯度,创新推出“三级四段四线”教育策略,制定“一生一案”式劳动教育清单,将省劳动教育教材的劳动学习任务、学校劳动特色拓展课程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自我学习进行“三级整合”,将中小学以年级划分四段(小学三段初中一段),将劳动清单划分为“生活+劳动”“海洋+劳动”“生产+劳动”“创新+劳动”四条主线,通过学校定和学生选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一学期的劳动学习任务,打造系统性、个性化、有实效的立体式高质量学校劳动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综合育人价值。
接下来,我区将继续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以“看见劳动”为标识,制定劳动清单,并以劳动清单为基础,进一步建立劳动评价体系,破解当前劳动教育的痛点和难点,提供以评促劳、以评促教的普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