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村民踊跃捐助重建古堡门楼

虾峙岛百年历史建筑“复活”

□姜焱 周荣耿

“凉湖人保家乡义薄云天,古城堡御海盗丰碑传世。”这是虾峙镇凉湖村重建古堡门楼两侧楹联。

历时半年建设,曾经消失的凉湖古堡门楼重见天日,这是由当地村民共同集资捐助重建的百年历史建筑。

凉湖地处虾峙岛南端(俗称下局头),毗邻长坑、河泥漕;北面有虾峙次高峰204.6米凉湖岗屏障,村内腹地宽广,气候四季分明,适宜农业耕作;三面环山拥抱,山坡披上绿装。

凉湖历史要追溯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舟山废“海禁”后,宁波、镇海等地金、张、陆、唐、庄等姓氏族祖选中凉湖沃土,先后前来定居。村西面出港后,资源丰饶的洋鞍渔场,为新移民提供舟楫渔猎之利,后方渔嫂勤劳农耕,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富庶,其乐融融。

然而,在邻近村南边海上的铜锣甩、南韭山等悬水小岛,时为匪盗盘踞的巢穴,窥见这块富饶村落,不断上凉湖村打家劫舍,侵扰祸害百姓。封建时代的官府、军警置若罔闻,甚至坑瀣一气,还有外敌入侵,《虾峙镇志》就记载有“凉湖人智斗‘红丹船’”(据传是发、须皆为红色的荷兰人)之传说。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勇悍的凉湖人忍无可忍,认为唯有斗争,才能抗击匪盗,遂同心协力,在海岸埠头用天然的花岗岩石块砌建长10米、高5米的土城堡一座,堡上堆放回击海盗的卵石、铁块等,专人轮值防卫,时刻防御匪盗、倭寇入侵。

清光绪三十年(1904),南韭山海盗再次扰岛,城堡上轮值防守者立即关闭楼门,点燃火炬,鸣锣、吹螺号、吆喝,凉湖村英雄儿女倾村出动,个个手持长矛、铁耙、木棍、鱼叉,甚至菜刀,呐喊声响彻云霄。

“上下同欲者胜。”海盗畏惧凉湖民众人心凝聚,众志成城,同仇敌忾,义薄云天,吓得魂不附体,狼狈逃离,从此再不敢上村劫掠。凉湖村百姓终于迎来了欢声笑语,过上安居乐业太平的日子。

斗转星移,由于古城堡年久失修,解放前夕,历经120余年的风摧雨打,古堡仅存墙脚。

古堡楼门是凉湖历史的缩影,城堡上的石块,叠压着百年的岁月,无声地讲述先辈守护家园、抵御盗贼惊心动魄的故事。它不仅是一座历史遗迹,更是凉湖百姓浩气凛然,抵抗盗寇无畏的精神丰碑。

“鉴知往来,向史而新。”凉湖村干部十分重视历史文化,为了铭记先辈保护百姓安居乐业,敢于与海盗搏斗的英雄精神,在上级的支持下,发起重建古堡门楼倡议。

此举立即得到全村百姓的积极响应,捐款开始那天,村办公室门前排起了长队还争先恐后,踊跃场面令人动容。远嫁温州的凉湖籍妇女余亚芬,获知家乡要重建百年前的古城堡楼门,立即汇来人民币3万元,外嫁外岛的唐飞亚特地赶来捐款1万元。在外经商、鱿钓的乡贤张国飞、张鹏程、王海勇、庄富志等也分别汇来人民币1万至2万元。

现80多岁耄耋之年的庄登元等6位老人,每月仅有几百元的老年渔民补贴,都一次性捐款2000元,还感到捐得太少,他对笔者说:“这是老祖宗的功德,我们宁愿省吃俭用,也要教育后人要继承历史传统。”朴素真诚的话语令人感动。全村360余户居民(包括已外迁的16户)仅20天内就捐款26万余元。

新古堡楼门高8.8米,宽6.8米,耗资18万元,旁边还镌刻了建造古城堡碑铭。门楼雕檐飞角,面朝大海,气势磅礴,让凉湖人找回了文化自信,让凉湖新添一个旅游景点。重现百年古堡楼门,成为当地干部、村民齐心协力振兴渔村的真实写照。

2022-11-29 ​村民踊跃捐助重建古堡门楼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290443.html 1 3 虾峙岛百年历史建筑“复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