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莞女 记者 胡晓
在六横,有这样一位坚守传统文化的根雕艺人,用炉火纯青的根雕技艺,向人们生动地展示了何谓“化腐朽为神奇”。她就是普陀根雕市级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钢杰。
(一)
钢杰是六横双糖新村人。日前,记者采访钢杰时,看到她家的院子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树根和未完成的根雕作品。此时,她正一手拿着雕塑刀,一手拿着斧头,把一根粗糙丹树根制作成茶几。伴随着有节奏的敲打声,木屑纷纷落地,不一会,粗糙的树根变身为茶几的模样。长久的根雕工作,让钢杰的双手布满了茧子,变得十分粗糙,但也是这双手,让她的作品充满了灵魂。
回忆自己与根雕艺术的缘分,钢杰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她本是一名普通的广告公司职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山看到一棵被大风吹倒的树木,树根全部暴露在地面,有一块根茎的形状酷似一个大田螺,田螺口边上有一块根茎形状又酷似一个身姿婀娜的姑娘。于是,她就把树木捡回了家,根据其树根的形状雕刻了《田螺姑娘》作品。从此,她便一发不可收拾,深深地爱上了根雕艺术。
(二)
“七分天然,三分加工”。要想雕出好的作品,好的根材至关重要,为了寻到一个能注入“灵魂”的根材,多方寻找、雕刻对比成为钢杰的日常。她告诉记者,目前采用的树根多为红樟树根,其根质光滑坚硬、纹理细腻。但由于该树扎根山土、生长周期较长,需几十年或上百年的根材才能制作根雕,十分难寻。
想要有好的根雕作品,光有好的材料还不够,还需要注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匠心。慢工出细活,每拿到一段好的根材,钢杰都要颇费心思观察,待到“胸有丘壑”才开始“刀走如神”。“首先要根据树根轮廓进行构思,再开始浸泡软化、去腐生肌、晒干消毒、去废存真、打磨上蜡等一系列工序,一点一滴都需要精雕细琢。”钢杰说,成功的根雕作品既能保持天然的原汁原味,又能融入创作者的巧妙构思。
(三)
钢杰家中一条1多米长的“鱼”,是她思绪沉淀20年的作品。20年前,钢杰与老伴在海边散步,远远看到海里飘着一个黑黑的东西,走近一看是一块木头。于是夫妻两人坐在岸边,一直等到木头飘上岸搬回家。一直忠于根雕的钢杰遇上这块长方形的木料,一时难以下手。直到2020年,钢杰把家中部分根雕作品运出去展览时,突然妙手得一构思,这块闲置多年的木料才被赋予一条“鱼”的新生命。钢杰说,得到一个树根或许是偶然,将其赋予生命,靠的是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多年来,钢杰的近500件风格各异的根雕艺术品,曾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展出,在日本、欧美和东南亚地区都有她的作品。《海仙献珠》获浙江根艺“天工大奖”;《一帆风顺》赠送给第一届东亚运动会组委会,并获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作品《点石成金》被台湾商人以13万元的价格购买收藏;另有22件根雕作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岱山博物馆收藏,受到广大根雕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如今,虽然已经80岁高龄,钢杰仍在创作着大型根雕。她说,根雕创作是一辈子的事,只要看到好的根材、有绝妙的雕刻思路,内心的创作激情就会一次又一次被点燃。
这就是一位与根共舞的“守”艺人一生的根雕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