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璐瑶
“退役军人对我来说既是一种身份,也是一种责任,吃再多的苦,初心不能忘,受再多的累,使命不能丢。”虽然已经退役多年,但在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郑晓艇的心中,一天为军人,一生为军人,曾经当过兵,就永远是兵。
“当兵是我从小的梦想。”郑晓艇告诉记者,小时候家中修建房屋,4个人推不动的拖拉机,2位热心的部队士兵就推动了。2位士兵的举手之劳,在郑晓艇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那就是长大一定要当兵。
因为父亲,郑晓艇与音乐结缘。“我爸爸是做京剧样板戏的,会演奏不少乐器,可能是从小耳濡目染,我学起乐器来特别快。”郑晓艇说,印象最深的是上初中时,父亲给他买了一支上海百灵牌小号,他喜欢得不得了,恨不得一天24小时都捧着练,小号吹奏技术突飞猛进,多次在比赛中获奖,他还自学了二胡、长号、萨克斯、单簧管等乐器。
虽然当时小号吹奏技术在六横小有名气,但郑晓艇始终没有忘记入伍梦想。1992年,他因出色的乐器演奏功底,被上海警备区政治部文工团录取。“在部队13年里,我吹过小号,演过小品,跳过舞,最后做了音乐编辑,很多都是靠自己慢慢摸索学习的。”郑晓艇回忆道,在文工团时,无论需要音响师,还是需要录音师,他都自告奋勇,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先后荣立三等功2次、被评为“优秀士兵”或“优秀士官”4次、获得嘉奖4次。
13年军旅岁月,也锻造了郑晓艇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2005年转业进入区文化馆以来,郑晓艇始终勤勤恳恳奋斗在群众文化传播第一线,在热闹光鲜的舞台背后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展现着一名退伍军人的精神风貌。
现在,作为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郑晓艇既要抓好全馆政治思想工作,协助馆长抓好业务,还要带队开展各类演出。据统计,他平均每年参与各类活动达140多次。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次演出前,郑晓艇和同事都要先装舞台、灯光、音响,演出结束演员们可以休息了,他们还要拆台,尤其下乡巡回演出时,有时一天得演2—3场,这就意味着他们要装拆台4—6次,期间郑晓艇总是事事亲力亲为。
郑晓艇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感染着文化馆每一位同事,他们告诉记者,虽然工作很忙,但郑晓艇还经常不厌其烦地为业余文艺团队、街道社区(村)提供录音、音响技术服务、音乐制作和辅导。
退伍军人的身份,也让郑晓艇对双拥工作特别重视。近年来,他将本职工作与双拥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军民新春联欢会、迎“八一”军民联欢晚会等双拥、军民共建活动。同时,为多个驻地部队创编、排练节目,受到部队官兵的高度赞扬。
近年来,因工作出色,郑晓艇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第二届普陀区道德模范提名奖、区劳动模范等。面对荣誉,他说:“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看到群众因为我们的演出而快乐、开心,那我们的付出就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