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60多年前,第一代“守岛人”嚼着“海水蒸馒头”、吃着酱油拌饭,开拓荒岛。如今,岛上仍时常面临食物短缺等问题。
庙子湖岛被称作“风的故乡,雨的温床”,每年有120余天的阴雨浓雾天气,有时甚至一连停航一周。
每当此时,炊事班里一个不起眼的坛子便成“秘密武器”。坛子里,是炊事班长宋天飞用食材边角料腌制的酸菜。再加上官兵们自己饲养的家禽,才勉强保障停航期间官兵的伙食。
“如果好的地方有人去,苦的地方没人来,那国门谁来守?海防线谁来守?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在这里守一辈子。”这是曾经的驻岛官兵说过的一句话。
用青春守海岛,很苦很累。但战士们明白,身上的军装意味着职责和使命。眼前的中国地图,就是军人的精神和灵魂。
一个家——
见证坚守担当
“18岁那一年,和20多个战友一起上岛,现在还留着的,只有我一个了。”脸上挂满汗珠,刚结束训练的邝金杰,回忆起初次上岛的情景,微笑不自觉爬上嘴角。
“海风卷着浪花,带来一股股咸湿的潮气。”第一次上岛,眼前的荒凉,让邝金杰有些错愕。从小的参军梦,终于照进现实,却总感觉哪里不太一样。
此后,这个广东小伙和庙子湖的故事“写”了整整16年。
刷得洁白的营房、形式多样的训练道具……邝金杰笑称,“家”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自力更生”的成果。
为了建一个综合训练场,他和战友们连续几天从早干到晚,清理凌乱的杂草、灌木、碎石,压平土地,硬生生铺出了一条跑道。
“海岛上有句话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可能是整座岛上,最大的一块平地了。”邝金杰笑着说,满脸自豪。
有的官兵会种菜,有的会粉刷,邝金杰则自学了水电维修技术。“我们都把这里当家,每个人都想着能为家做点什么,根本顾不上计较苦和累。”邝金杰的这种想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人。
2020年9月,在庙子湖驻扎2年的万晨旭,返回老家继续学业。但仅一年之后,这个24岁的江西小伙,便选择二次入伍,重回庙子湖。“这一年里,一睡觉梦里全都是岛上的战友,还有大家一起有苦有乐的日子。”
万晨旭的梦中,也有老班长邝金杰的身影。“那天外面下着瓢泼大雨,连队里突然停电了,老班长一句话没说,就冲出门去维修了,回来整个人都湿透了,但他没有一句怨言。”在万晨旭眼中,邝金杰不善言辞,但有时候做一件事,远比说一百句话更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今年是万晨旭二次入伍的第二年,却也是邝金杰在岛上的最后一年。提起今年年底就要结束自己的守岛生涯,邝金杰的脸上没了笑容。
“去年送别了几个老战友,离开海岛前的卸衔仪式上,几个铁打的汉子抱在一起嗷嗷哭。感觉自己这一走,是真的离开了这个家。”这个铮铮男儿,一下子红了眼眶。不舍,是为16年的美好青春,为深厚的战友情谊,更为铭心的军旅生涯。
几十年来,庙子湖岛迎来了一批人,又送走了一批人。不变的,是始终传承的庙子湖精神,那曲广为传唱的《战士第二故乡》。
用青春去书写,用汗水去描绘,一代又一代海防官兵扎根于此。他们脚下,是2.57平方公里的小岛,身后,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