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16世纪的六横双屿港

□靖茗

如果能够来到16世纪的六横岛(那时候可能称作“陆奥山”),那么一定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桅杆林立,人群熙攘,来往交易间,喧嚣鼎沸。葡萄牙人、占城(今越南中部)人、暹罗(今泰国)人、婆罗洲(加里曼丹岛)人、琉球人,操着不同的语言,比划着交流。在双屿港走一圈,你还能看到鳞次栉比的房屋、医院、教堂。

当然,这并不是谁瞎编的,而是葡萄牙商人费尔南·门德斯·平托在所著的《远游记》中记述的。他甚至感叹,双屿港当时是“整个亚洲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港”。16世纪伊始,西方人对舟山群岛有了初步的认识,给双屿港命名为“Liampo”,而这个名字也是当时对宁波的叫法。也就是说,在西方人的眼里,“Liampo”泛指的就是宁波东部地区的海上贸易港区,主要是双屿港。“Liampo”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了葡萄人洛波·奥梅姆在1554年绘制的世界地图上。

我国古代的地方志和海防文献中对双屿港有较为详实的纪录。其中《筹海图编》通过绘图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双屿港当时的地理位置:附近陆地分别为虾崎山(今虾峙岛)、如今宁波北仑区,并被海洋环绕四周。《筹海图编》记录了双屿港为江苏太仓至日本的航线上必经要点“升罗屿(今长峙岛)用丁未针(航行罗盘指向)经崎头山,出双屿港。双屿港用丙午针(航行罗盘指向)三更(每一昼夜为十更)船至孝顺洋及乱礁洋(今磨盘洋)。”这条航线自唐朝以来就被摸索开辟出来,优点是极少遇到湍急水流和暗礁,而且航行时间较短,属于高效航道。

正是因为双屿港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今后成为闻名中外的世界级自由港。

自明代洪武十年(公元1386年)开始的严苛海禁政策,舟山群岛内的居民都迁回了内陆,岛屿均处于无政府管辖的荒芜当中。明廷甚至罢撤了多地市舶司(海上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禁止中外贸易交流。因此,日本海商从此走上沿海荒废岛屿作为海上贸易基地的道路,首选与宁波陆地接近且适合避风锚泊的双屿港。

当时六横岛与现在稍有不同,分为两个岛屿。而双屿港处于两个岛屿之间的海面上。明代官员朱纨在《双屿填港工完事疏》中记载:“然访其形势,东西两山对峙,南北俱有水口相通,亦有小山如门障蔽,中间空阔二十余里,藏风聚气”“南北俱有水口相通”,因此形成了南北两个水道。荷兰籍葡萄牙人林旭登在《航路总集》一书中描述为:“最后一个面向大海的岛屿很大,上面有数座高山及数个海湾。主要海湾位于西海岸。其中间有一座高耸的小岛。在它与海岸之间有一锚地。这是躲避南及西南风的避风处。入口处水深30英尺(大约9米),但十分狭窄,大船无法转动。这个岛屿周围的水底干净无礁。”

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作为全球航海影响力第一的葡萄牙船队在日本海商引导下,参与到双屿港的走私贸易当中来。自此,亚欧多个国家的商人纷至沓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双屿港由港口升级为一座小型城镇,人口最多时候达到3000人,房屋1000多座,甚至还有医院、教堂和市场。根据翻阅各类典籍,可以了解到当时海上贸易的商品涵盖了象牙、珍珠、犀角、香料、宝石、丝绸、瓷器、茶叶,甚至于硝磺、丝棉等违禁物以及当时世界一流火炮“佛狼机”等等。这些商品在双屿港交易后,通过各国船舶缓缓驶出境外。

物极必反,双屿港俨然变成了一座“港中城”,还拥有自己的地方武装。日本海商、葡萄牙人以及沿海地区的海盗的大肆走私行径,让明廷如坐针毡。此时的明廷下定决心,要将这个“港中城”一举摧毁。

于是,嘉靖二十年(公元1548年)四月,时任都御史一职的明廷官员朱纨派遣福建都指挥佥事卢镗、海道副使魏一恭等率领380艘战船,选择大雾天气,突袭双屿港。但是双屿港得天独厚的航道设置,让朱纨仅仅擒获了42艘大船、35艘小艇,还有1900多艘商船尽数逃离。朱纨认为要永绝后患,必须“塞港”,即摧毁港口设施,用木材以及石头堵塞航道。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自由互市的双屿港在历史舞台上落下了帷幕。

双屿港被填塞以后,水流速度逐步下降,形成了滩涂。自明清到建国以来,不断的围垦筑塘抹去了双屿港存在过的痕迹,六横岛也从此合二为一。可以这么说,朱纨的“塞港”举措为六横岛积累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历史上,明廷官员唐顺之、朱纨以及清朝诗人朱绪曾也都曾经为双屿港留下诗作,籍以双屿港外围的浪涛汹涌、景色瑰丽表明远大志向。

对于双屿港的兴衰,依旧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如果明廷将“海上丝绸之路”延续下去,并不是“一刀切”施行“海禁政策”,那么双屿港可能会成为合法的国内外自由贸易基地,由此衍生的“港中城”可能更为繁华,存在的时间可能更长久。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几个世纪过去了,双屿港早已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点璀璨星光。如今,焕然一新的双屿商港小镇正巍然屹立在六横岛的海岸之上,化作一道靓丽风景线。

2022-04-12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220857.html 1 3 16世纪的六横双屿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