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翁瑜霞 通讯员 陈戚波)“你那边能听清吗?”“可以听清楚。”“好的,现在开始调解。”前段时间,区社会治理中心运用线上调解联动机制,成功诉前调解了一起涉及监狱服刑人员的民商事案件,为全市处理同类纠纷提供了案例。数字赋能社会治理,是我区不断探索,打造社会治理“普陀模式”的一个缩影。
在数字赋能方面,我区围绕服务群众、矛盾化解、信息指挥、分析研判等环节,有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的开发,通过运用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移动微法院、在线劳动争议仲裁平台等线上平台,进一步简化了在线调解、诉讼、仲裁办理程序,矛盾纠纷在线化解率不断提高。在全省统一框架下,针对海上纠纷多发易发等问题,投入开发了以“海上矛盾纠纷化解一件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应用,进一步提高海事渔事矛盾纠纷化解效率。
“去年以来,我们以数字化法治系统建设和金品牌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深化建设‘海上枫桥’‘东海渔嫂’社会治理金品牌,积极创建省级矛调中心示范区。”区社会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化解海上纠纷方面,去年4月,全国首个海上流动联勤警务站——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分局“海上枫桥·联勤警务站”在沈家门渔港首航,这标志着过去只能等渔民上岸后才能处理的纠纷,可以直接在海上进行调解,场地限制打破后,调解方式变得更加灵活。
据悉,我区已设立了集矛盾多元化解、信息统一指挥、风险综合研判于一体的社会治理中心,实现三级矛调中心全覆盖,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目前,无论是海事渔事、医疗纠纷,还是劳动仲裁、婚姻家庭矛盾,都可以到区社会治理中心找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予以调解,实现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化解百姓事”,为全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了实践样本。
此外,我区还不断完善多元调解机制,发展壮大“海上老娘舅”队伍,积极打造外来老娘舅品牌调解室,共同参与海上矛盾化解;拓展社会组织融入参与人民调解,组建了“东海渔嫂”调解员联盟。截至目前,全区组建了13支“东海渔嫂”调解员队伍,各类矛盾纠纷90%以上化解在镇(街道)和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