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过去,六横民众有一个习俗,就是到了正月十四的晚上,家家户户要烧“菜米粥”,吃“菜米粥”。
儿时的记忆就是风也吹不散,雨也淋不了。小时候,每年过完热热闹闹的春节之后,走亲访友也逐渐落了潮。到了正月十四,那天晚饭全家人围着要吃一餐菜米粥,以迎接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到来。
说起煮菜米粥的工序也并非简单,正月十四早上,母亲把一些粳米或者一些糯米淘干净,然后放上清水浸泡,以便烧粥时容易烧得稠些,因为那个时代没有高压锅、电饭煲等电器设备。另外,还要准备好青菜,母亲每次把自家种的大白菜心在过年时就留好了,除了大白菜心,还有花生肉、红枣泥(红枣去核后,用菜刀切碎),加入这些材料,目的是让菜米粥味道更好。如果要做成荤的菜米粥,那么还需要加入一些猪肉丝。
到了傍晚,就开始烧煮菜米粥了。先将浸泡过的米、花生肉、红枣泥一同倒入铁锅里,放好水,用柴火慢慢烧,慢慢熬,由于是铁锅煮粥需要花一些时间,把米熬成了稠粥。然后,把切好了的菜放到粥锅里,一起烧熟搅拌均匀,再加些盐,菜米粥就烧成了。
晚饭开始了,母亲把烧好了的菜米粥一碗一碗帮我们盛好,摆放在小方桌上,待父亲先在上方坐定,我们才坐在两边,才动筷子开始吃菜米粥。
我记得十分清楚,那个时候我不喜欢吃菜的,专挑拣花生肉和红枣吃,吃起来有点儿咸滋滋、甜丝丝的,浓稠的粥,味道鲜美。母亲知道我不喜欢吃菜,偷偷地往我的碗里少盛些菜,多盛些花生肉和红枣,这时,我吃得特别快,一下子两碗菜米粥就下了肚。
吃完菜米粥,我们兄弟俩穿上棉袄,我拉着弟弟的手,跟着村里的叔叔、婶婶,高高兴兴地去村口晒谷场上看戏,戏班子是村里的,称“九村剧团”(村属于第九村),演员大多是熟悉的,都是同村的阿叔、阿婶、哥哥、姐姐。演出的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折子戏,如“十八相送”“楼台相会”,还有《盘夫索夫》《秦香莲》等等,我最喜欢看“铡美案”里面黑脸包公斩陈世美的剧情了。由于演员熟悉,多看了剧情熟悉,更多时候还是跟着叔叔、婶婶们到附近的寺庙里观赏喜灯,十四那天各寺庙都上了五颜六色的灯,还有串马灯、船灯、舞龙灯,放着鞭炮,敲锣打鼓非常热闹。我们跟在大人们的后面,饶有兴趣地观看着各种喜灯,依依不舍地直到深夜才回家。
随着时光流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渐渐好起来了,于是,不煮菜米粥,改为煮汤圆了。但是,每到了正月十四,我还是记得小时候母亲煮菜米粥的情景和吃菜米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