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对青山摇钱树,门迎绿水聚宝盆。”所谓的四合院,就是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房子围在一起,中央有口字型庭院的房屋集合体,体现了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从人文的角度来讲非常适合老百姓居住。
吴家迁入塔岭下后,到清朝乾隆后期,已出生了十代人。子嗣多了起来,原来的房子已不够住,为了改善住房条件,各房开始兴建房子。
首先动工兴建的是位于上屋三合院,后堂的中间是宗堂,大门的门眉上挂有“始德堂”横匾,内供奉的是我们吴家的迁始祖,所以这一宗堂亦称吴家大宗祠。
继三合院建造后,其他各房也相继兴建自己的院落。如上屋的大四房的四合院、三问头辛宰房的三合院、上屋恒仁房的三合院、田里通六房的三合院、井潭张心盛房的三合院等。
由于各房的经济条件不同,所建的院子型制和规格都有不同。因为大宗祠设在上屋的三合院内,毫无疑问规格要高,嗣孙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建好,大四房有人在外做官,所以他们的四合院就好些,石板明堂,四周围墙,青砖墨瓦,在所建的诸院中,显得与众不同,静谧肃穆。
塔岭下村由一个钳形山岙构成,东侧塔山,西侧龟山。东侧塔山向南延伸到山脚又是一个小山岙。四合院建在这个小山岙自然形成的高地上。四合院坐北朝南,三面环山,东青龙,西白虎,后座田湾岗山。四合院有前后两进庭堂,左右厢房,共24间房间,因为廊沿开阔,骑马可行,因此也称廿四间走马楼。当然还有其他设施,如朝东的大墙门、东庭园、西庭园、天井中的门坊、附属用房、水井等。
从一条通往里山塘头的公路的开口处往北,大约经过80米的上坡石弹路,就来到了四合院的大墙门。大墙门有四架竖品,两扇厚重的墙门,门槛很高,门关也很粗重。
进入墙门后内有一个庭院,由照墙和前进庭堂所围。走上三格长条石踏步是前进庭堂,七架屋,共有七间。开阔的廊沿,上有六个立柱。其中中间叫穿堂,两旁各三间,穿堂门楣有横匾,文革时被卸去现不知所终。听大人们讲,过去穿堂门平时不开的,一般走边门,遇大事,如祭祀、重要节期或有显贵驾临才会打开,到我们这一代也无所谓了。平时穿堂两边放着长凳子,夏天大人小孩都会来这里乘凉。
经过穿堂就进入院子的天井,两旁是东西厢房。天井中间设有石门坊,把天井分隔成前后两部份,石坊的门楣上刻着“安贞门”三个字。一次我在外旅游,见到一位老先生在景点卖字画,于是我就向他讨教;他说这道门坊相当为正堂前的屏风,给后堂增加私密性和神圣色彩。这三个字是意犹保家族平安的意思。安贞门两旁有两方石盈联,也在文革时御去,现在也不知所终。
后堂三间,其中中间是七房宗堂。宗堂的堂号是“崇德堂”,供奉的是我们七房高高祖德请公神位。德请,号东川,生于明朝万历初年七月十五日,娶江氏范氏,生两子:继藩、继擎,墓在吴谢庄的高台山;德请生于吴谢,是吴家迁舟后的第一代嗣孙,是吴家最大一个分支的开房始祖;德请是吴家唯一一位尚未失传的有名、有字、有号的德字辈高祖。高台山是一个古地名,现在在临城里洞岙靠西位置,过去称吴谢,有时也称吴洞。
始祖共生七个儿子,德请是始祖的七子,故他的子孙称七房,是吴家子嗣最旺的一支。在舟山的还有二房、四房、六房,其余三个房都在宁波鄞州区的五乡碶。
后堂正堂的两旁是辈份高的居住,两旁是东西厢房,均为七间两层楼房,是嗣孙居住的地方。因为该处供奉七房高高祖,是塔岭下众多四合院三合院中规格最高的。建造这座四合院的大部份资金由下屋天贵的所生的三个儿子心才、心得、心足三房所出,故所居均为这三房子嗣。由于这座四合院是最晚建造,大家称他“下新屋”,这里的地名改为下新屋。
四合院是个封闭的院子,除了大墙门,还有四处边门,亦称弄堂门。一到晚上,所有门关闭,盗贼很难进来;遇到大事前堂后堂屋,以及左右厢房,所有门扇都可以脱卸,整个院子贯通一气,形成一个巨大的空间,里面可容纳百余张八仙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