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版

用非遗进校园激发传承活力

□谭野

马灯舞在六横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因缺乏传承者,面临着失传危险。2017年,六横中心小学启动马灯舞传承项目。5年来,该校马灯舞队伍不断壮大,跳马灯舞水平也不断提升。穿越几百年的非遗进校园,因为有了孩子们参与而重焕生机。

学校是非遗传承的好地方。六横中心小学马灯舞教学成果,是全区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的缩影。普陀自2010年11月以来设立了6所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鼓励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将舟山锣鼓、渔民画、舟山船模、木雕等非遗项目在校园讲授,受惠师生达数万人次,让很多非遗项目在校园落地生根、传播普及。

非遗进校园是非遗传承的现实需要。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要靠人来传承。而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非遗生存的土壤逐渐丧失,非遗传承存在后继乏人的严峻局面。如此语境下,不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的的学校教育便成为传承非遗的最好方式之一。只有具备足够的社会受众和群体基础,非遗才会有强大生命力。

非遗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非遗进校园应该讲究方式方法。首先,非遗是一种“慢文化”,无论唱做并举的木偶戏,还是千缠百绕的渔绳结,掌握非一日之功。需要从做好教案编排准备,到聘请非遗传承人充实师资力量,再到传承展演发挥辐射作用,建立环环相扣的教学链条,这样非遗课才不会变成浮光掠影的“兴趣班”。

另外,非遗不是中小学的主课,非遗进校园也不是以培养从业者为主要目的,所以校园非遗传承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当充满大海韵味的高亢船歌、展现渔家生活的渔民画等,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颗崇尚悠久历史、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将带动非遗走进千家万户,让非遗活化充满勃勃生机。

2021-12-08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81956.html 1 3 用非遗进校园激发传承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