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翁瑜霞
通讯员 陈戚波
“在这里,一位说话语气温和的大眼睛女性工作人员接待了我,在她的耐心指导下,很快就办好了我在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劳动仲裁申请,谢谢这位值班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近日,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收到一封来自千里之外的感谢信,信上的字迹一笔一划十分工整,流露出了满满的感激之情。
这封感谢信系山东的刘师傅所写。今年4月,他在我市一船厂务工时受了伤,出院后与厂方因工伤理赔发生争议。期间,刘师傅还接到老乡电话,称其八旬老母摔伤腿。为尽快处理好身边的事务,赶回山东老家看望老母,11月12日,刘师傅走进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寻求帮助。
刘师傅当天上午进入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大厅的时间是11时10分,临近下班时间,中心窗口值班工作人员热情接待,耐心倾听他的诉求,详细阐述了相关法律知识,并耐心指导他申请劳动仲裁。考虑到刘师傅要急着返乡看望摔伤的老母亲,工作人员顾不上吃中饭,尽可能精简流程,从刘师傅进入大厅咨询、登记、阐述事实,到工作人员指导他完成劳动仲裁的申请,全程只花了1个半小时,其中申请劳动仲裁的时间只用了短短半小时,之后只需等待开庭通知。
当天下午,刘师傅按时踏上返乡的路程。离开前,他对中心的办事效率表示惊叹,对中心的工作人员心存感激。回到家乡后特意写来一份感谢信,对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表示由衷赞叹。他在信中说:“由于我赶时间去宁波火车站,一句感谢的话也没有说,更没有问她的名字,想起来很愧疚。我很感谢她,牺牲了中午休息的时间,帮助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记者采访时,热情接待刘师傅、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心工作人员表示,热情服务群众是应尽的工作职责,让人民群满意是他们的最终工作目标。他们会继续努力,把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今年以来,中心牵头、各进驻部门参与,对全区近两年的4000余件矛盾调解案件进行重新分类整理,对每件调解案子的流转环节、群众参与事项进行统一梳理,确定了涉及群众矛盾纠纷最多的“欠薪维权一件事”“海损维权一件事”“房屋质量维权一件事”“道路交通维权一件事”等8个“一件事套餐”服务改革项目。以干部代跑、数据多跑,最大限度解决群众多头跑、重复跑等问题,推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普陀模式”持续迭代升级。截至目前,矛盾纠纷调处平均办理时长缩减到2个工作日,同比下降12%;群众满意度上升到98.9%。
画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