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洋抲渔,最怕的是风云突变。在江苏吕泗洋,沈家门墩头渔民遭遇了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悲伤。
1959年4月,吕泗洋渔场小黄鱼旺发。连日的丰产后,舟山和其他各地数千艘渔船一起,于4月10日晚选择了夜锚洋地。
深夜,海面上狂风骤起,暴雨倾盆,从海底翻起的“虎爪浪”,如墙似山,带着厉啸扑向渔船,压顶而过。“快把鱼扔掉,网拔掉!” 墩头船老大忻阿来掌着舵指挥船员把舱中的鱼货全部倒入海中,以减轻重量增加渔船浮力。
风浪追击着渔船,一路肆虐而来。无情的“捣底浪”像魔鬼的巨手,托起船底,左传右递、忽高忽低,在洋面上玩起了“击鼓传花”的生死游戏。渔民晕了,渔船也都“晕”了。洋面上,除了被渔民扔弃的鱼货和渔具外,还有许多桅杆、船舵、橹等重要船部件。
第二天上午,风浪继续增强,风向由东南转为正东风。
“快把偎船的人接过来!”忻阿来对船员们大喊。偎船是艘靠篷帆、橹桨航行的木帆船,在狂风恶浪中如片豆荚,危机四伏。然而风浪太凶恶,网船多次靠近偎船救人时,都被硬生生地分扯开,几个浪头后,偎船就失去了踪影。大家眼睁睁地看着偎船上7名船员遇难,其中包括忻阿来的亲弟弟。
承受着失去弟兄们的痛苦,网船继续在浪尖波谷中冲浪强行。“快去起篷!”忻阿来当机立断作出决定。暴风天起篷,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船翻人亡的后果。但忻阿来坚信,只要把稳方向,船在机器动力和篷帆风力的驱动下,航速就会加快,安全回港的几率就更大。而能否成功,取决于船老大的航海经验。船员们身贴甲板在爬行中支起篷架,渔船加速前行,终于逃离了“鬼门关”,回到了舟山。
1959年吕泗洋受灾,墩头渔业社遇难56人,包括2名来墩头学习的象山渔民。墩头渔业生产元气大伤。
当大家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日本渔业协会送来一只骨灰盒,说是吕泗洋受灾时,有具遇难者遗体漂到日本,当地开过追悼会后,专程将骨灰盒送到墩头,表示中日友好。对此,墩头渔民十分感谢。
“阿再呀,这次开船,阿拉性命难保呀。”周阿再的一个要好朋友准备再次出洋时,畏难情绪到了极点。
“不吉利的话不要说,侬不想落船,暂时不要去了。” 周阿再安慰道。
周阿再的另一个亲戚,同样也不愿再上吕泗洋捕鱼,但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出海。
1961年,吕泗洋再次受灾,墩头渔业社又死了10个渔民。于是,近500名渔民出社另求他业,墩头渔业社面临散伙局面。
为了巩固集体经济,渔业社党支部几次开会商量对策,大家目标一致,就是叫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任职的忻阿来归社,他们的理由是,没有“领头雁”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