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二版

孙海:打造海上“天眼”的践行者

□记者 杨翼荣 通讯员 王成军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屋内,增添了几分暖意和惬意。

此刻,浙江同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孙海就坐在记者对面,在他的自述中,记者记录下他运用科技和数字化手段当好渔船海上作业”保护神”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

(一)

小时候,我听村里的老渔民说,开船出海是和大海的一场 “对赌”,赢了鱼虾满仓,输了葬身大海。多年后,一起海难事故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从此走上了以数字化应用守望海上安全的道路。

我叫孙海,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2007年10月的一个夜晚,一艘船舶在六横海面发生侧翻,船上有我的朋友。

夜黑,雾大,潮流汹涌,我们的救援工作异常艰难。直至天明,遇难者的遗体才陆续被附近的渔民发现,送至救援船上。亲手抬起朋友遗体的那一刻,那是无以言说的悲,无从挽回的恨和无法释怀的遗憾。

最终,这场海难只有2人生还。生还者告诉我,他们漂浮在海上时,曾多次听到救援船从他们附近驶过,甚至还能看到船上的光亮。他们拼命呼喊,却都无济于事,一次次与获救的机会擦肩而过。

救援结束,我彻夜难眠。为什么渔船的安全事故发生得如此频繁?为什么海上搜救这么困难?为什么近在咫尺的人就是找不到?难道渔民在海上的安全只能指望老天开眼吗?在沉思中我悟出一个硬道理:只有运用科技和数字化手段,才能确保渔船出海作业的安全。于是,在2008年,我成立了浙江同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探索海洋电子信息化、数字化在海上安全领域的应用。

(二)

为了寻求先进技术,我组织技术团队赴美考察。在多番走访学习后,一个运用卫星通讯实现海上精准定位的想法在我的脑海中产生。随着走访交流的深入,我发现如果能实时定位船舶,就能对其进行精准管理和干预,从源头上避免事故发生。

回国之后,我取得北斗卫星系统的民用导航服务资质、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等多项资质,带领技术团队开始了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船舶示位装置的开发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固定式北斗船舶示位仪问世。这款产品没有开关,无需外部供电,5年超长时间工作,实现每10分钟报位一次,水下1.5米至4米终端自动脱离告警,弥补了此前同类船舶定位装置船供电不稳定、在线率低、近岸基站限制等不足,还具有沉船报警、拆卸报警等功能。

(三)

优秀的性能使得北斗船舶示位仪很快在沿海地区推广开来,许多渔民都管它叫“保护神”。截至目前,该装置已在全国3万艘渔船上完成安装,在60多起海难的救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功救助400多人。

北斗船舶示位仪的成功为我和同博科技带来了无数荣誉,但我并不自满。因为我知道,定位设备只能在海上点起一盏灯,却无法照亮整片海。想要照亮整片海,就必须要以海洋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结合海洋通讯技术、船载终端设备,建立一套完整的渔业生产安全管理体系。

今年2月18日,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召开,数字化改革之风劲吹各地,各项数字化改革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乘着数字化改革东风,我们承接了舟山渔业安全精密智控平台揭榜挂帅项目,开始着手打造一个信息联通多层级、多部门,监管覆盖全海域、全时段的海上“天眼”。

在经信、海洋渔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们成功打通了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将大量分散的船舶船员信息集中起来,实现了基础信息的融合共享和数字化管理。同时,我们以大数据计算为核心,通过北斗船舶示位仪、天通卫星电话、智能防碰撞预警AIS等设备,使平台具备了商渔船碰撞预警,渔船脱编预警,事故多发区预警,应急救援精准调度等多项功能。

在多方努力下,舟山渔业安全精密智控平台成功运行,做到了海陆互联“全覆盖”、风险防控“全智能”、渔船监管“全闭环”、行业服务“全链接”,实现了海上渔业风险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和智能管控的转变。

“保护神”有了,“天眼”也有了,渔民们终于能将海上安全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了,这是我最大的欣慰。

2021-11-18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76057.html 1 3 孙海:打造海上“天眼”的践行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