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继2008年、2011年、2014年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普陀区再次凭借渔民画这一特色民间文化上榜,成为全市唯一上榜的县(区)。这再一次说明,只有让文化扎根在群众中,才能保持其活力、彰显其魅力。
眼下,不少地方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后继乏人、惨淡经营的窘况。究其原因,无不与脱离生活、脱离群众有关。文化艺术本就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只有扎根在群众生活的土壤中才能根深叶茂。否则,束之高阁、仅供观瞻,且不说保护成本不菲,还很难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普遍富裕,衣食无忧的老百姓需要层次水涨船高,越来越需要文化的滋养。根植于普陀渔区的渔民画,不但普通人容易上手,还因雅俗共赏登堂入室,日益成为大众欢迎的艺术品。自上世纪80年代重新挖掘、整理、推广以来,普陀渔民画已形成了以渔民生活作业、社会习俗、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具有构思新颖、用色大胆、造型夸张、画面饱满等特点的现代民间绘画,其浓郁的渔家风情和鲜明的海岛特色赢得了国内外专家与观众的青睐,作品获奖及被国内外馆藏不计其数。正可谓,群众的才是鲜活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普陀渔民画在不断“往上走”的同时,也始终接着地气。目前,共有33个系列渔民画衍生产品成为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成了促进共同富裕的“生钱画”。我区顺势推进渔民画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成立渔民画发展中心,在为渔民画家提供自由创作、艺术交流、作品展示平台的同时,不断壮大群众性创作队伍规模。
文化扎根在群众中,才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目前,我区7个镇(街道)已实现渔民画创作基地全覆盖,还打造了沈家门第四小学等4个传承基地,每年举办各类普陀渔民画公益培训80余期。此外,还将渔民画培训纳入送培训下乡项目,每年不定期举办渔民画创作培训班,年均培训2000余人次。无数支画笔动起来,无数双眼睛看过来,普陀渔民画一定会越来越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