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
今年以来,我区积极推动捕捞渔船“减船转产”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先减后补”等方式,激励保障相关渔民平稳有序转产转业,促进渔业捕捞优化升级。目前,全区自愿申请“减船转产”且符合条件的渔船共96艘,证书注销等工作预计年内完成。与此同时,我区首批10艘海上示范船升级改造完成并投用,在秋季捕捞中已获得较好反馈。捕捞业高质量发展,从一“减”一“增”中开始。
近年来,通过增殖放流、伏季休渔双管齐下,海洋生态有了明显好转,但离振兴渔场目标仍相差甚远。对此,国家计划以安排减船转产补助为手段,逐年压减海洋捕捞渔船总功率和船数,逐步降低捕捞强度,积极引导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普陀是渔业大区,“减船转产”压力可想而知,但对修复渔场的贡献也显而易见。宁忍眼前痛、不吃子孙饭,这无疑是明智选择。
“减船转产”关键在于拓宽就业渠道,帮助渔民“洗脚”上岸。最近几年,得益于海洋经济振兴以及旅游事业发展,为渔业人口转产转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靠海吃海”有了更多选择余地。有了这样的基础,政府通过资金补助帮助渔民端上“新饭碗”,就变得水到渠成。
事实上,眼下渔船虽然还为数众多,但在捕捞作业人员中,外来渔工比重在逐年增加,本地渔民早已青黄不接。在这种情况下,“减船转产”给船老大们创造了“光荣退休”的机会。
就目前的捕捞能力来说,“减船转产”不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渔业生产,减少“菜篮子”供应,还能整合捕捞资源,节约燃油等生产资源消耗,实现由渔船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保护渔业资源的同时,有效促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直以来,我区不断推进渔业生产转型升级,出海渔船不仅船型更大、航速更快,通讯导航等设施也越来越先进,生产安全有了更可靠保障。最近完成升级改造的首批10艘海上示范船,救生消防、通信、厨卫、船员生活区、机舱间等设施得到全面优化,让渔民兄弟在渔船上住得更舒心、更安心。下一步,我区还将不断推动海洋捕捞渔船向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
在“减船转产”的同时,把渔船打造成舒适的“家”,如此变“力捕”为“智捕”,变“苦海”为“乐海”,现代渔业必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