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商业区,把这间屋租出去,每月能赚几万元,但现在用作法治工作室,可见党委对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视。”走进新街社区法治工作室,3张办公桌上摆满了台账和宣传资料,墙壁电子显视屏正播放着法治宣传内容。当天值班员告诉笔者,社区党委充分整合离退休党员志愿者资源,旨在打造“红色家门口”法援团。目前工作室共有党员5名,其中离退休党员2名。
新街社区是个名副其实的“高龄”社区——没有一幢新高楼、没有一个物业小区,大多数房屋都建造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些房龄已超过百年,硬件设施陈旧,历史欠账多。这里又是“渔港南京路”所在地,随着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新街商业网点扩大到600多家,居住人口密集,社会治安环境比较复杂。
2009年,新街社区党委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实施“法传万家”项目,成立法治工作室,让治安案件不出社区。
新街社区法治工作室每周一、三、五下午坚持法律专家“坐堂”,接待群众来访,帮助调解各类矛盾和纠纷,解决百姓司法难题;每周二、四组织志愿者为有需求的居民提供咨询服务,满足居民日常法律需求,提升居民识法懂法意识,营造和谐、和乐、和美的幸福乐居社区环境。
张贴在一十字路口的“温馨提示”引起笔者注意。这份“老高谈法”虽然只有16K版面大小,但内容相当丰富,有辖区新近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还有浅显易懂的警示……据新街社区党委书记顾珊红介绍,老高,全名高法奎,1945年1月出生,1982年12月入党。退休前是一家企业党支部书记。企业转制后,被推选为新街社区党委委员,兼第二党支部书记。
2009年,法治工作室需要一名会撰写法律文书、编写治安防范资料的工作人员,社区党委联系了高法奎,希望他每星期抽出时间义务到工作室上班。高法奎二话没说,欣然答应。
高法奎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个社区最常见的是一些诸如邻里纠纷、婚姻家庭、夫妻吵嘴、人身损害赔偿之类的琐事,需要通过相应的法治宣传,讲解上级政策规定,以提高居民法律意识。“为此,在法治工作室值班,得像全科医生,需要样样都懂,这样才不会让咨询者失望。”高法奎把这份“差使”当作一份责任,工作认真不含糊,既当群众咨询员、指导员,又当社区宣传员、疏导员,做到打开大门,送法于民。据悉,从2009年至今,“老高谈法”每月印刷出版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