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喆盈
断桥连接西湖两岸,所谓“断桥不断”不过是种传说。白娘子也好,许仙也罢,故事总归是故事,哪怕真有那么回事也已经是“故”去的事,当然有了故事和传说,就穿上了神奇和浪漫的外套,断桥也就成了有文化的桥。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无非是一座祥和平静的桥承载着世间的喧华热闹。一直以来,我总觉得断桥少了一点什么,在一个台风天,当我站在鲁家峙大桥上看着桥下海水翻飞,汹涌地抨击着桥墩发出阵阵轰鸣时,我以为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断桥少了一份现实中的激情。
画家陈逸飞先生的名画《故乡的回忆》一直震撼着世界画坛,不懂艺术的我也一直看不出那座双桥有什么伟大之处,对于游子,故乡总是灵魂深处的牵绕,为何独独那座双桥跃入画家艺术的触角?小时候我把它归结为艺术家的思维我们不懂。后来去周庄,一条条小河流过,有一座座小桥横贯,走在周庄的路上就好象走在周庄的桥上,桥就是路,路由桥连接,小小的石桥下河水也是慢慢淌过,我也感受不到有什么特别的神韵。河水永远是那么宁静,河上的小桥尽管错落有致,单纯地从建筑和艺术角度上说,我也不能否认周庄的桥小巧精致,但哪座桥都是看过则过,就是双桥也没能让我产生别样的情怀,那时才明白那幅画何以命名《故乡的回忆》,而不是《故乡的桥》或是《周庄双桥》之类,在人心灵深处,只有家乡的桥才能连接起心和家,特别是游子,桥的这端是游子的思念,桥的那端是家乡的等待。
终于明白多次漫步于鲁家峙大桥上还是看不够桥,看不够桥下的海,看不够桥侧的沈家门。我想陈逸飞先生画的不是“桥”,而是“故乡”,不是周庄的双桥给了画家创作的灵感,而是故乡让画家梦魂牵绕。不知道今后的我会走到哪,我相信无论离开家乡多远,就是远隔重洋,就是看遍世上所有的桥,最叫我难忘的也会是家乡的桥。
鲁家峙大桥,在桥梁家族中名不见经传,但在我感觉里,它不逊断桥不输双桥,不仅仅因为它记载着家乡面貌日新月异,更承载着沈家门和鲁家峙的世代守望。鲁家峙大桥横跨世界三大渔港之一的沈家门港,没有“一桥飞架南北”的壮观,却让天堑一港两岸变成了通途,从此港更加灵动,岸更加鲜活。妈妈说她们小时候总会把零花钱用在去鲁家峙的渡轮上,当几个小伙伴口袋里都有几分钱的时候就会买上票去鲁家峙转一圈,有时就是来来回回跟着渡轮,直到船上工作人员来赶了才上岸。
那时谁都没有幻想过这海面上能架座桥,桥自古就有,但贫穷和闭塞总会限制普通人的想象,四十年前要想着沈家门港上也架座桥对一般的孩子那不是理想而是妄想,小伙伴在一起也就幻想着长大学会游泳可以游过去就不用花钱了。港湾,在文人的笔下总是柔和的眷恋,偶见离别的场景也是为了重逢的期待,但现实中的港,就如海一样是天堑,沈家门港就横隔着沈家门和对岸的鲁家峙。
在鲁家峙大桥贯通那天,老老少少的沈家门人从沈家门沿着大桥走到鲁家峙,同样的鲁家峙人跨过大桥来到沈家门,感受着人们的喜庆,尽管路有点远,尽管那时的我还有点小,但我清晰地记得那天我跟着妈妈走了一个来回也不觉得累。以后,白天、夜晚我也多次走过大桥,很奇怪总是看不厌,特别是夜晚的鲁家峙大桥更是美丽至极。从远处望去,大桥上灯火通明,一盏盏景观灯闪烁着光芒;近看大桥上车来人往,更有游客倚着桥栏,指点着两侧滨港路的美景感受着沈家门的繁华,闪光灯不断亮起,我的家乡装进小小的相机,成了游客心头抹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