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言
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7月25日中午登陆普陀,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4个直接登陆普陀的台风。“烟花”尚远,风声未起、雨点未落,普陀就已经启动了各项防台工作:排查隐患、调集物资、落实预案,同时高悬禁令,该关闭的关闭,该停运的停运。
台风年年来,普陀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从频次上说,每年发布的台风预报不少,但真正能造成“轰轰烈烈”影响的还真的不多,甚至可能几年才会有那么一次。公共场所的关闭、交通运线的停运,甚至于停工停课,总是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各种不便。于是,面对政府部门如此小心翼翼的防范措施,也难免有人会在心里犯嘀咕:“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然而,天灾面前,身为决策者,本着“人民至上”原则,“小题”就是该“大做”。虽然如今我们运用科学力量,能更多更精准地“搭脉”风云变幻,但是在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认知依然是有限的。既然无法做到万无一失的预判,那就只能尽全力采取万无一失的防范措施,因为至高无上的生命有时很脆弱,一次偶然的事前疏忽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次的“烟花”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移动缓慢、影响时间长,再加上恰逢天文大潮的叠加影响,对一线抗台人员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风雨面前,各地各部门严防死守,紧盯重点区域、守好重点人群、做好重点工作。桃花镇党员干部用身体筑起防浪人墙、蚂蚁岛管委会的党员干部跳入河中徒手清理淤泥,更有无数的基层干部在风雨中奔走,排查隐患、转移群众、运送物资。正是凭着丝毫不放松、一刻不放松的精神,才筑起了坚固的防台“堤坝”。
普陀人说,守着普陀山,普陀自带“结界”,台风也要绕着走。而现实中,政府部门“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决策原则,始终对人民生命保有最深切敬意的护佑信念,才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最牢不可破的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