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版

王志元 “公安特派员”的难忘岁月

(右二为王志元)

(一)

75岁的王志元看起来依然精神奕奕。这位有着35年警龄的老警察见证了自上世纪70年代恢复公安机关之后警队的发展,他的身上依旧保留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质,而他的警察故事从“公安特派员”开始。

“公安特派员”,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中国公安百科全书》中对“公安特派员”的介绍是,县公安局派驻乡、镇的专职公安干部。“公安特派员”制度存在于我国上世纪50至7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各乡镇相继建立了公安派出所,“公安特派员”结束了特定历史下存在的历史使命。

王志元是舟山公安最后一代“公安特派员”队伍中的一员。“当公安特派员的经历,让我对党的群众工作路线有了全新认识,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我,虽然后来岗位几经变化,但我始终牢记这一法宝。”说起公安特派员的经历,王志元目光深邃,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的年代。

(二)

“铃铃铃……”随着一阵悦耳的自行车铃声,25岁的王志元腰别“加拿大”式手枪,骑着一辆“二八大杠”,走出朱家尖公社,到各生产队开展工作。这时,他已经不是大队支书,而是普陀县公安局朱家尖公社公安特派员。

当时的王志元此前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当警察。

1969年3月,王志元从部队退役返乡。既当过兵,又是党员,退役没多久,王志元便被组织抽调参加党务工作。由于表现突出,他很快成为了当时朱家尖区、朱家尖公社两级党委委员,后来又担任大洞岙大队支书。

1972年,公安机关恢复。为了增强公安机关力量,组织推荐王志元参加公安工作。从此,王志元开始了他的警察职业生涯,工作内容也从“抓生产”变成“抓治安”。

他工作的第一个岗位就是朱家尖公社公安特派员。那个年代的公安特派员没有配发制服,他穿上公安制服已经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了。当时,作为公安特派员,局里配发了一支“加拿大”式手枪、一辆拼装的自行车。就这样,王志元带着他的“家当”走马上任,一个人负责整个公社2万余人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

(三)

一名民警,一把手枪,一辆自行车,如何管理好16个大队、2万多人的大公社?王志元给出了答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无论是任朱家尖公社公安特派员,还是任后来的朱家尖区公安特派员,王志元始终保持这一工作作风。

王志元说,当时的公安工作远没有现在这么复杂,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到各个大队联系治保会,了解生产队情况。

参加公安工作之前,王志元一直在农村摸爬滚打,使得他在面对群众时并无傲气。每次到大队后,除了和治保干部开会传达宣讲政策、了解近期情况,他总会抽出时间到田间地头走走,和正在从事劳动生产的社员一起劳动。最让他难忘的是每年夏天的“双抢”。不到一个月功夫,要完成收割、犁田、插秧等工作,每到这个时候,王志元就会和公社干部一起下生产队,参加“双抢”工作。社员本就对这位年轻的“前大队支书”有着不一般的情感,再加上王志元日复一日与社员“混”在一起,共同劳动生产,社员对他愈加认可,不把他当外人。

王志元还清晰地记得他时任朱家尖区公安特派员时,接到县公安局局长打来的一个电话。

当时,省里要求了解掌握广东渔船在舟山捕捞石斑鱼的情况,因主要捕捞范围在朱家尖附近海域,所以这个任务就落在了王志元身上,时任县公安局局长亲自打电话给王志元布置任务。

“好的,可以!”挂了电话,王志元直奔码头,乘坐小船赶往朱家尖外岛西峰岙,因为凭他对朱家尖的了解,当时西峰岙附近最适合捕捞石斑鱼。

到西峰岙后,王志元立马展开工作。广东渔船什么时候来、大概多少条船、多少人、什么时候走、活动区域在哪里……一天两夜后,他便了解得一清二楚。能在这么短时间内了解清楚情况,得益于之前的群众工作。岛上渔民知道王志元上岛打听广东渔船情况,纷纷主动找他一一汇报。

了解清楚情况后,他快速成文,以书面形式上报给县局。因报告内容扎实详细,具有参考价值,省里特意表扬了王志元。

1980年,公安机关机构改革,撤销了“公安特派员”,开始在乡镇设派出所,王志元被调往当时的普陀县公安局,任治安股副股长,分管刑侦工作,开始了他又一段精彩的警察生活。

“接近群众、了解群众、深入群众,与群众平等对话”,这是王志元一直强调的工作方法,也是他后来从事刑侦工作时的一大工作法宝。靠着这个法宝,他组织破获过多起大案要案,曾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受到各级表彰。

□通讯员 刘宇翔

王志元,浙江舟山人,1947年出生,1972年3月参加公安工作,党龄53年,历任原普陀县公安局朱家尖公社、朱家尖区公安特派员,治安股副股长、刑侦队长,六横公安分局局长,普陀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普陀山公安分局局长、普陀山机场公安分局局长等职。

人物名片

2021-06-18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27411.html 1 3 王志元 “公安特派员”的难忘岁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