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评
论
昨天上午,我区召开了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凝聚共识、铆足干劲,以更扎实、细致、过硬的工作,建设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建设,本质是提升城市品质,目的在于增强市民幸福感。从这个维度来说,文明是一座城市最好的名片,创建文明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块牌子,争一个荣誉,而是通过创建,推进经济发展、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人文品位、提升城市品质。因此说,文明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如何呵护好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关键在于提升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以及现代化治理能力。这也是打造海上花园城市会客厅的题中之义,是加快城市国际化步伐的必然要求。三年创城中,我们探索、创新、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要让这些制度落地之后扎根并持续性见效,考量的是各部门的执行力与创新力。
创城成功,但这并不等于城市治理的顽疾已经彻底消除,无论是市容环境的整治,还是文明习惯的养成,“松口气”之后,一些原有的问题又开始悄悄“露头”。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严”字当头,强化常态化管理,通过抓基础、抓细节、抓长效,对已经发现的各类问题做到即知即改、整改到位,坚决不留死角。同时要在整改过程中,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再梳理、再完善,推动城市治理的迭代升级。
文明见于物,更藏于人。因此在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紧紧抓住文明素养提升这一核心关键,通过深化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更多人接受文明的浸润与熏陶,自觉成为文明城中的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