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

新居民党员热心公益传递正能量

/ 传承 /

□记者 高阳

来普陀已有二十余载的张文球和杨秀青,是新居民眼里的娘家人,也是文明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诠释着对第二故乡的热爱,也影响着身边更多人。

维权帮扶坚守初心

张文球今年69岁,1997年,他来到普陀经营一家米店。由于在安徽老家曾担任过村支书,不少老乡遇到事情愿意找他帮忙解决。张文球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热心提供帮助。

2003年10月,张文球当选为沈家门街道大蒲湾社区暂住居民党支部书记。他深知外来打工者的不易,因此致力于农民工的维权帮扶工作。维权过程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张文球为此还学习了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时间一长,不仅大蒲湾社区的安徽老乡遇到困难会找他,其他社区的农民工也会慕名而来。大家都亲切称他为“知心大哥”。

这些年来,他无偿为农民工兄弟讨回欠薪、赔偿款累计达上千万元。“大家出门在外挣钱不容易,我作为党员能帮则帮,这都是份内事。”张文球说。同时,他还积极做好社区新居民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并身体力行号召大家为文明城市建设贡献力量,更好融入和扎根普陀。

持之以恒热心公益

张文球用言行诠释了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也感染了身边很多人,杨秀青就是其中一位。

在河南老家曾当过民兵连长、村支书的杨秀青,刚来普陀就结识了张文球,并被他身上的正能量所打动。在随后的日子里,杨秀青以党员身份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各项志愿活动,还经常帮助邻里代收包裹、代缴水电费等。2010年,杨秀青当选为大干社区新居民党支部书记。

“能当选党支部书记,说明大家信任我,就更要带领大干新居民为普陀做点事。”杨秀青说,2013年3月,自己从报纸上看到不少居民家被马蜂窝所扰,对灭蜂有相关经验的杨秀青迅速联系上了对方,并带上工具赶赴现场,由此开启了他的灭蜂之路。在杨秀青的带动下,大干社区有了新居民义工灭蜂队,队伍人数也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了现在的上百人,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市各地,行程超过10万公里,为1400多个家庭、政府单位、学校等处理了12400余个马蜂窝。此外,杨秀青还发起成立了大干新居民志愿服务队、爱心直通车队、护河志愿队等,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建设、抗台抢险、爱老敬老等工作。

大手牵小手传递爱心

近年来,在大干新居民志愿服务队的诸多活动中,常常出现“大手牵小手”一起参与志愿活动的情景。“为他人做好事、办实事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培育爱心。”杨秀青说。

如今,杨秀青和张文球碰面时总会谈到,如何把新居民的社会公益事业继续传递下去。张文球说:“我们年纪大了,以后还是要靠年轻人。”让二人感到欣慰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加入到新居民志愿服务团队中,成为志愿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青年党员朱迪虎在大干社区开了一家超市,常为社区里的老人送货上门,并积极参加其他社会志愿活动,他的超市也被街坊邻居称为“爱心超市”。朱迪虎说:“要像张书记和杨书记那样,让热心公益的志愿精神,在新居民中继续发扬光大。”

2021-06-08 / 传承 /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24659.html 1 3 新居民党员热心公益传递正能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