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骋 通讯员 俞依玲
药材采集、烘烤研磨、制作蛋挞、香草泡茶……近日,在沈家门第四小学校园里,学生们正在参与“芳香药草 ‘疫’路同行”项目的学习。五年级学生周芸宇从草药园采来草药,根据不同草药特性,熟练地制作成不同功效的香草茶,俨然成了一名“小小中医师”。
“这个是菊花茶,它能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周芸宇向记者介绍,“芳香药草 ‘疫’路同行”项目不仅帮助自己树立了“未病先防,防重于治”的健康观念,提高了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也让他对中医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平时也会利用网络或者图书,查看自己种植的香草植物的使用方法、功效等,我觉得这很神奇。”
周芸宇说的“芳香药草 ‘疫’路同行”项目是沈家门第四小学开展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益项目。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中医药教育教学却只存在于一些高校,对中小学学生来说,中医药是一个十分陌生的概念。自2018年起,沈家门第四小学启动以“香草物语、花园魔法、休闲养生馆、研学吧”为课程内容的“芳香药草 ‘疫’路同行”项目,旨在通过对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学校以芳香药草为载体,让学生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线上学习和线下指导中,开展了解、种植和使用芳香药草等接地气的活动,联结起“防疫”和“劳作”,增加劳动实践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让芳香药香从校园走进学生家庭生活,通过“云”端相约、“云”下实践,达到传播中医药文化,收获养生常识,种下“防重于治”的健康观,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到现在为止,我们全校同学1000多人全部参与了这个项目,同学们在这个项目中学会了制作香包、烤制香茶蛋挞,还会做驱蚊水等等,他们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这对孩子们来说更像是体验课,这种学习感受是常规课程里没有的,孩子们兴致都很高。”“芳香药草 ‘疫’路同行”项目策划张玲燕告诉记者,他们会让学生以个体研究和线上研学的方式,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健康意识。“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传承中医药文化,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学生在种植中草药过程中学会各项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
目前,沈家门第四小学因地制宜开辟的空中中草药园一期种植了包括紫苏、迷迭香、薄荷、菊、艾等近30种可以药食两用的芳香药草,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学校德育美育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以及师生课外休闲活动场所。该校将中草药园按班级“分田到户”,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自留地”,并把“芳香药草”项目拓展到户外研学基地和周边中药馆,开展寻找和辨认本土中草药、小药师中药鉴别大赛等实践活动,今后还将根据项目效果与社区联合,进一步拓展寒暑假实践活动范围。
编者按: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近年来,我区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推出了红色——童心向党、蓝色——童行文明、绿色——童享生活三大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根植于传统文化,融入了新时代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展示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本报《文明人 文明城》栏目今起推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品公益团队系列报道,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