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茗
很少有人知道,我们舟山普陀的一些耳熟能详的地名与东晋的一次农民起义会有所关联。而这场农民起义为什么又会与我们舟山搭上边呢?
历史上的东晋后期,内忧外患不断,在这样的形势下,江南地区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隆安三年(公元399年),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孙恩以舟山群岛为根据地,率领数万义军及船队登陆镇海,意图拿下会稽(今浙江绍兴),作为内陆腹地的前沿阵地,并且想要斩杀当年诬陷自己叔父孙泰谋反的会稽内史谢輶。
那么,孙恩的叔父为什么会被认定谋反呢?源于当时晋廷内乱,孙泰高举讨伐叛军为由招募义军,只要谁上交五斗米,便能成为“五米道”义军的一员,结果经营得红红火火,人数众多。会稽内史谢輶知道此事后,上告朝廷,导致孙泰被摄政王司马道子派人捕杀。而也正是因为这次诬陷导致义军群龙无首,孙恩只能被迫率剩余的骨干力量到独具地理优势的舟山群岛暂避,在如今的定海建立城寨,蓄积力量,意图东山再起。
孙恩从舟山群岛出发,第一次北上,在农民群体的踊跃支持下,势如破竹,连续攻克了吴兴、永嘉、嘉兴、南康(今江西赣州市西)、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等地。而晋廷此刻内乱加剧,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抽空对付起义军,这也就给了孙恩足够的时间与机会。
在会稽大捷后,孙恩把会稽谢鍼、吴郡陆环、吴兴丘尩、义兴许允之、临海周胄、永加张永等八郡起义军首领全部集于麾下,并被众人拥护为征东将军。此时,野心勃勃的孙恩计划直取东晋的京城建康。
直到这时,晋廷才反应过来,赶紧派遣徐州刺史谢琰与镇北将军刘牢之率主力抵抗孙恩。孙恩自知正面交战,可能会导致巨大战损,便率义军边打边退,并在撤退路上抛下财物吸引晋军。晋军因为贪图财物止步不前,甚至自相残杀,让孙恩义军能够全身而退,毫发无损地回到舟山群岛。
转眼就到了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孙恩了解到镇北将军刘牢之还驻守在原来的地方。当年4月,义军再次在镇海登陆,攻克余姚、上虞、刑浦等地,又在辅国将军刘牢之南下之前全歼台州临海官军。刘恩的妹夫卢循同时率另外一路义军也取得广陵大捷,“灭其八成”“斩三千余级”。两支义军大胜而归后,继续收拢回到舟山群岛。
刘牢之针对义军这种战斗方式想出了一个对策:在沿海各县的河流入海口下面树立竹签木桩、栅断航道,在滩涂上筑造垒城防御,以期阻止义军登陆。这就造成了孙恩在第二年的登陆作战中虽然有所斩获,但是自己的损耗也非常巨大。义军进攻沪渎(今黄浦江下游)时,遭到了晋军的顽强抵抗,加上天气原因,伤病和战斗导致减员严重,只能撤回舟山群岛继续修整。
一年后,也就是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京城建康再一次因为叛军夺权而陷入混乱。虽然义军元气尚未完全恢复,但孙恩决心破釜沉舟,借此机会一举攻入建康。谁料,义军一登陆台州临海就遭到晋军的机关与火攻,深陷泥泽,进退两难,大败而归。
孙恩见大势已去,深知无法东山再起,只能投海自尽,近侍、将士也随他赴死。义军的残部推举孙恩妹夫卢循为首领,放弃舟山群岛,转战南下。最终在九年后,也就是义熙七年(公元411年)被晋军全数剿灭。
孙恩的义军在舟山群岛驻扎的日子里,也在我们舟山普陀留下了大战(展)、马场(茅洋)等地名传说和遗址,成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