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
位于沈家门健民路62号的区直管公房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没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居民们需要每天端着痰盂马桶去百米外的公厕。令人欣慰的是,5月21日起,政府为这里的13户居民进行了卫生设施改造,“拎马桶”现象将不复存在。
在很多人印象里,“拎马桶”早已是久远的记忆。可就在我们身边,仍有一些群众生活在“过去时”。近年来,普陀城市建设虽然突飞猛进,旧城改造深度推进,但仍有无卫生设施、需要提升改造的居民667户,这无疑是整座城市的“痛”。社会进步不可能“齐步走”,难免会有生活在“过去时”的掉队者。而对待掉队者的态度,往往体现出一座城市的人性温度和政府的治理理念。
我区根据全市《关于推动解决中心城区无卫生设施问题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在前期入户调查基础上,全面实施无卫生设施住宅“厕所革命”,将消除中心城区“拎马桶”现象与提升老旧住房居住能级有机结合,不断补齐老城区卫生设施短板,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对列入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房屋,按照“成片拆除、彻底改善”的标准,统筹推进征迁建设;对具备改造条件的房屋,增设独立卫生设施,确实无条件达到“一户一卫”的,也要通过零星马桶安装、增设共享卫生设施,力争改厕到户。计划今年改造完成377户,预计明年6月全面完成。政府下决心彻底消除“拎马桶”现象,这一举措贴民心、合民意。
一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幸福程度,可以由不同的指标来体现,但毫无疑问的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远比“富豪榜”更有说服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掉队者提供“兜底”保障,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必定更为可靠、更为真切,“幸福普陀”的成色也必定更为纯正,这是有为政府的应有担当。这些年,低保标准一直在提高,绝对贫困现象消失。现在,消除中心城区“拎马桶”现象也成了“扫尾工作”,实在令人欣喜。
步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愈加迫切。市场供给“高大上”洁具,政府消除“拎马桶”现象,可谓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