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轩
近段时间以来,我区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通过线上线下学党史、重温红色记忆等多种形式,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
在党史教育中,宣讲会是“基本款”,可是要讲好故事却并不易,讲得动情、才能听得入心。如何能动情?这就需要宣讲者既有好故事、又有好讲述。讲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或许是最容易产生共情的一种方式。“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普陀军休所的老干部将六十年的党龄浓缩成一个个生动可感的故事娓娓道来。故事虽然有年代感,但是两代人之间拥有共同的初心与使命。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育,最好的结果都是润物细无声。最近有一部剧叫《觉醒年代》,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9.2分。宏大的叙事背景之后是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人,一幕幕普通却又伟大的场景。在平实却又激荡人心的讲述中,观众宛如重温了一遍中国近代史,熟悉感亲切感满满。正是这种故事化的讲述、场景化的展示,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革命者深沉的爱国之情与壮烈的牺牲精神。
党史教育需要形式的创新,但是“形”为“神”的载体,各地各部门在开展学习教育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不论是参观红色景点、聆听宣讲会、创作红色文艺作品,我们都应该抛弃为讲道理而讲道理的理念,要通过具象化、细节化,营造更多的历史在场感。百年历程,厚重的党史背后有太多特点鲜明、功绩卓著的杰出人物,也涌现出太多感动人心、流传不衰的经典故事。对现在的人们来说,尤其是年轻一代来说,这些人物和故事隔着时空,难免有距离感。这就需要我们在讲述过程中,学会运用新的形式、新的载体、新的平台,挖掘好、讲述好、展示好这些闪光点,让大家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人物和故事,同时在共情共鸣中触动内心,引发思考,最终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动力。
知所从来,才能思所将往。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在回望中坚守信仰、坚定初心、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