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钧客
行至如今的六横悬山岛,寻觅到一方石碑,上题:“张煌言悬山蒙难处碑记,”其中内容为:“明清易代,家国破亡。张公举旗浙东,横戈闽海,四入长江,两复舟山。指顾金瓯,悲风吹未薙怒发;击楫中流,激浪濯不改衣冠。寸心木石,徒有精禽之恨;只手孤忠,难回苍黄之天。康熙甲辰,南明倾覆。遂乃遣散义军,隐遁海角。藏舟悬山之岛,结茅大平之岗。效勾践之生聚,撒网烟渚;非桃源之迷津,看剑天涯。晨鸡起舞,宿火夜读。韬晦因由时势,成败岂问龟筮。无何叛徒追踪,清兵潜至。横海采薇,片帆归自十洲;葛巾布衣,故里辞于八月。就义西湖,建祠南屏,邻于墓之双悬,佐岳庙之半壁。求仁得仁,复何憾焉!呜呼,哲人已逝,胜地无恙。因思公一介书生,三尺弓剑,纵横义帜,匡扶故明,历廿载之艰危,标千秋之忠节。瞻仰遗址,凄怆满眼。黄土白茅,百战精诚如故;峭崖危岩,两襟风骨依然。长歌当哭,见贤思齐。盖岛名悬山,高扬天地正气;岗曰大平,瑞致人间祥和。彼滔滔者苍水,洋洋者煌言,宜乎因斯人而有斯地,履斯地而怀斯人也。”
撰文者为浙江海洋学院教授王学渊先生(笔名方牧),书写者为我市著名书法家倪竹青先生,这方石碑是由普陀区人民政府于1998年立在此处的。
碑铭内容中歌颂的南明儒将张煌言,究竟与我们舟山乃至普陀有多深厚的渊源呢?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着,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明将领、诗人。明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张煌言考中举人。当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已经严重危及到了明朝的统治。明廷急需文武兼备的人才,而张煌言不仅能挥毫泼墨而且擅长射箭、熟谙兵法,这也为他日后拥护明廷举旗抗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公元1642年,清军大举南下,面对毫无还手之力的明军,连破南方核心城市数座。与其他宁波官员绥靖投诚的态度不同,年仅二十五岁的张煌言毅然决然弃笔从戎,投奔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帐下,并决定追随明朝皇室余脉鲁王朱以海。鲁王在绍兴被拥立为南明监国后,授予张煌言翰林修撰一职。
四年后,杭州城破,在象山石浦守将张名振的护卫下,鲁王朱以海决意入据舟山。张煌言赶回鄞县故里与家人诀别后,跟随鲁王迁入舟山。但鲁王这一行并不顺利,一入境就遭到舟山总兵胡斌卿的的拒绝,只能转至福建。张煌言与张名振另觅时机,招募义军助鲁王重返舟山。这时,舟山局势逐渐稳定,成为了鲁王监国系统最为核心的“据点”。
次年(公元1647年),既是明永历元年也是清顺治四年,张煌言奉定西侯张名振之命于当年4月6日从岑江(现在的定海岑港)出发前往苏州协助抗清。谁知在崇明岛遭遇飓风,船舶翻沉。张煌言不幸被清军俘获,几经波折才逃回浙东地区。
公元1651年,清军闽浙总督陈锦全出兵定海,与其他两路清兵合力围剿舟山。张煌言与张名振奉命前往上海吴淞,牵制清军主力。大学士张肯堂、安洋将军刘世勋、荡北伯阮进、左都督张名扬等留守舟山与清军决战。虽然张煌言与张名振率军在这场战役中一度收复过舟山,但是与清军相比还是力量相差悬殊。战役直接导致了舟山军民阵亡近两万人。清军虽然攻陷了舟山,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
舟山陷落之后,鲁王一行只能迁入福建暂时躲避。张煌言虽然人在福建,但心里依旧挂念舟山,几度挥笔写诗回忆在舟山战斗生活的日子、追悼殉节的战友。
他的惦念最终迎来了回应。公元1655年,张煌言与张名振出兵会同郑成功部下陈六御、甘辉率军攻入舟山,终于收复了这方土地。但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这一年的年末,张名振的离世让鲁王监国系统越发摇摇欲坠。
张名振的旧部由郑成功的部下陈六御继续统领。次年,陈六御在抵御清军对舟山发动猛烈攻势时不幸阵亡。自此,张煌言一人挑起了整个鲁王监国系统安危的重担。
随后的几年,张煌言与郑成功相互配合作战,虽然有胜有负,但是给驻守南方的清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他几乎以一己之力一路率军从江浙沿海,攻入上海崇明、江苏南京、安徽等地,攻城略地,但奈何兵力不足、后勤没有保障等因素,始终没有获得预期的战果。在作战中,他也几次收到清两江总督郎廷佐以高官厚禄为诱的劝降,但铮铮铁骨的他都持以不回应的态度。
屡次与清军的拉锯战让张煌言的军队兵力几乎“见底”。公元1659年,张煌言率残部绕道潜行回到了浙东沿海地区,重新修整军队,意图“东山再起”。
他的努力也让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和郑成功颇受感动,随即得到了这两方在兵力与粮饷方面的划拨驰援。
还没等到张煌言的军队恢复元气。两年后,清廷一纸“迁海令”彻底击碎了沿海抗清义军的梦想。本土居民都被要求迁回内陆,舟山俨然变成了一座空城。张煌言的军队没有了后勤保障,只能开垦农田自给自足。
同年,清军攻入云南,南明永历政权覆灭。听闻此讯,张煌言努力召集各方势力想要与清军抗争到底,但是各方势力日益衰微,无法形成有效的抗清力量。
公元1662年,随着郑成功病逝、永历帝被杀、鲁王去世等连二连三的噩耗传来,在拒绝了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最后一次写信招降后,张煌言回到了舟山。
两年后,张煌言自知复国无望,解散了军队,选择在六横悬山岛隐居。当年7月17日,清军通过叛徒的线报,深夜横渡,找到了张煌言的藏身之处。
9月7日,张煌言被清军残忍杀害在杭州。就义前,他面无惧色,叹息力有不逮,义正言辞拒绝跪着受刑,并吟诗一首聊表志向。他被后人与张肯堂、张名振并称为“南明三忠烈”、与岳飞、于谦一同称之为“西湖三杰”,又称为“海上苏武”,所率军队被称为“怒海雄狮”,个人事迹也被载入史册。1999年,他在六横悬山岛的蒙难处也被我区政府发文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保单位。
而曾经与他一起并肩作战的张名振葬于普陀南岙,如今碑文尚存,书刻“皇明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太师定西侯侯服张公之墓,永历丙申正月吉旦”等字样。
从张煌言的诗作中寻找线索,可以看出他在舟山陆陆续续生活的十多年中,先后到过普陀区的螺门、沈家门、南岙、六横悬山岛等地,另外当时水师渡海作战必定经过桃花岛、虾峙岛等岛屿的附近海域。史料中有载张煌言与张名振所部与其他义军不同,驻扎舟山期间纪律严明,不许军队扰民,深得民众拥护,所以才能以舟山为据点抗击清军这么多年。
泱泱东海之间,张煌言用生命和热血铸就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值得后人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