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版

●扎根舟山 坚守“医”线

“当时,组织考虑到我的伤情,准备安排我到南京休养。我毅然拒绝,表示年纪轻轻就开始休养,这不是我想过的日子。”司永明说,在首长办公室,他随手在地图上点了上海附近一座小岛,就这样,他来到嵊泗列岛。

1952年,司永明从上海乘坐轮船,来到嵊泗青沙滩。回想起刚到嵊泗时的经历,司永明仍记忆深刻。“当时嵊泗卫生所刚成立,医疗条件不足,生活异常艰苦,和老百姓沟通交流也有问题。”司永明说,他一边学习方言,一边着手疫苗接种工作,常常忙得吃不上饭。

1953年元旦后,司永明听从上级安排,前往嵊泗洋山创建洋山卫生所。从1个人到3个人,再到5个人,从没有专门的医疗房间,到建成卫生所,置办听诊器、血压计等医疗器械和医用药品,司永明说,陆续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卫生所医务工作才算步入正轨。

除了救治病患,司永明和其他医务人员还经常深入群众宣传卫生知识,给当地群众注射疫苗,并普及新法接生,通过几次救回产妇及新生儿性命之后,新法接生才逐渐被群众接受,岛上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1954年,司永明从嵊泗来到定海县卫生院工作。为了提高医术,上世纪50年代末,司永明到上海医科大学进修了4年,后回到普陀人民医院。1976年至1984年,他参与了渔民心血管、高血压致病因素调研,获科研三等奖;参与研制了“止血风”药物,并获得成功,后改名“海墨素”投产使用。

司永明说:“回想起来,当初的决定是对的。舟山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最需要人。作为党和国家的战士,我责无旁贷。没想到这一来,竟一待就是近70年。”

如今,年已耄耋的司永明满头华发,但他仍在舟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担任顾问,依然笔耕不辍。“我们这辈人一个个都慢慢走了,再不把这些红色故事写下来,就没人知道了。我们要给后代留下这些宝贵的财富。”司永明说,现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就要靠年轻一代了。

2021-04-08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07659.html 1 3 ●扎根舟山 坚守“医”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