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翁瑜霞 罗沛文
“马阿姨的思想太好了,做她的邻居是我们的福气。”在东港街道海景颐园玉兰园小区,提起马培珍,邻里们都竖起大拇指,亲切地称呼她为“马阿姨”。
马培珍今年68岁,本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可她却怎么也闲不下来。她的“忙”是从接过小区业委会副主任的担子开始的。
马培珍回忆说,七八年前,海景颐园小区刚建成时,邻里之间比较陌生,小区人文环境亟待提升。2014年,海景颐园玉兰园预备成立业委会,大家听说她退休前在舟山袜厂当过书记、厂长,纷纷推选她进入业委会。当时的她还居住在沈家门,也并没有搬新家来居住的打算。
“新小区三天两头要开会,事务比较多,经常要东港、沈家门来回跑。”被推上小区业委会副主任位置上的马培珍,思虑再三索性搬迁到东港。马培珍说,虽然自己退休了,但是党员的身份不变,要一直保持党员本色,做什么都要认真对待。“我们一家四口都是党员,家人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这也让我没有后顾之忧。”
那时,创城还没有开始,小区在马培珍的组织下,率先组建了一支环境保护志愿队。这支人均年龄“50+”的队伍在马培珍的带领下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在随后开展的创城以及疫情防控期间都发挥了巨大力量。
“只要是马阿姨带头,我们一定参加。”居民贺林凤是小区环境保护志愿队成员之一,在创城攻坚期间,因参加志愿活动淋雨生病高烧,但第二天她坚持和大家一起整洁家园,身体力行地支持马阿姨,直到被马培珍发现后强行让其回家休息。
马培珍的“好”是邻里公认的。哪家老人有个头痛脑热,哪个业主有个擦伤刮破,她都会及时前去探望,力所能及帮忙。日子久了,大家耳濡目染,整个小区环境变得越来越好,邻里之间变得更加和谐。
在垃圾分类刚推行时,小区里的租户会经常把垃圾放在楼道门口。马培珍凭借对小区的了解,“锁定”了几位租客,但她并不是指责批评,而是陪同他们细心引导还不熟悉垃圾分类规则的租户。
平日,哪家水管漏了、门坏了,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给马培珍打电话。在邻里心里,她是值得信赖的人。“马阿姨,我被困在电梯了,快点来‘救救’我。”有一天晚上10时多,已经躺下休息的马培珍接到求助电话,她急忙联系物业叫来维修师傅,并亲自到现场查看情况。出来后的居民看到马培珍激动地说:“多亏你了!”
马培珍笑称自己抢了物业的饭碗:“这些事找物业反映也能解决,只是大家太信任我了,认为和我说过以后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如今,在马培珍的影响下,不少居民纷纷加入社区志愿者行列。每当提起马培珍,小区居民都激动地说:“多亏了马阿姨,我们小区变得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