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普陀老墙门里的书卷味

□孙峰/文 黄昆明 孙凌红/摄

游走于普陀城乡,偶见一些青瓦高墙的老宅,老宅的大宅门上往往都有砖雕题刻,而这些题刻往往反映了房子主人的雅好。近日笔者分别在沈家门渔港和展茅各发现一处老墙门,其门楣上的题字不约而同地都蕴含了“居安资深”的寓意,流淌着浓浓的书卷味。

展茅上潘孙村的“资之深”老墙门

这一座青瓦覆盖的大墙门,两侧都用长长的红石条作为立柱,门楣分上下两枋,下枋是三块长方形砖雕,依稀可见祥云等吉祥图案,而上枋中间则雕刻“资之深”三个字,篆体写法,圆劲婉通,古意盎然。

这“资之深”三字颇有来历,反映了老宅主人对文化教育的孜孜追求。

大墙门和老宅曾经的主人是上潘孙村人孙相源,他在清末曾经出资举办过一所学堂,取名“发蒙学堂”,那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事。当时的定海厅还专门向孙相源授“功资蒙养”匾以示嘉奖,匾长1.8米、宽0.9米,曾由孙相源后人保管。这所学堂的名称也颇有讲究。发蒙,原意出自《易经》,取“发蒙解惑”之意。“发”即启发,蒙即“蒙昧”“发蒙”,即启发蒙昧,解除疑惑,汉代辞赋家枚乘作《七发》赋,云:“故曰: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易经》云:“蒙以养正,圣功也。”据此,古人把对儿童进行的初等教育称为“蒙养”,或称“发蒙”。清末民初的江浙一带,曾经出现过多所以“发蒙”命名的学堂,如宁波镇海、上海南汇、嘉兴平湖等地都有“发蒙学堂”。发蒙学堂是展茅地区最早的私塾,其旧址就在“资之深”老墙门右侧的孙氏祠堂。展茅上潘孙村办起发蒙学堂,为族里的孙氏子弟创造就学条件,也吸纳周边的学童入学,最多时有学生40余人。

上潘孙村的孙家,在展茅也是一个大族。相传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由余姚孙家境十七世后人孙珂率妻儿迁居到展茅定居,逐渐繁衍成族。余姚横河镇的孙家境是簪缨世家,当地民间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之说。或许是受悠久的耕读文化影响,清末时期的展茅乡贤孙相源对教育也是情有独钟,因此慨然捐资创办学堂。

抑或孙相源本人就是一位喜欢舞文弄墨的“耕读者”。那天走访孙家旧宅,正好遇到了孙相源的后人,她家中还有祖上传下来的两件文具,一件是长方形的石质砚台,长20.5厘米,宽13.5厘米,厚4厘米,石砚侧身刻有传统吉祥云纹,还有一件则是瓷质“笔洗”,在文人书斋中是用来盛水洗毛笔,通身翠绿,中间凸出呈六边弧形,上半部饰有龙形,似乎为蜥蜴,昂头向上。从两件文房书案上的老古董来看,孙家祖上有读书人。据孙家后人介绍,她家里原来还保存着“发蒙学堂”的匾额,可惜前几年被人盗走了,甚是可惜!

孙相源创办了发蒙学堂,他对家族后人的教育也是比较重视的,孙家的大墙门后来走出过一位副军长,叫孙寿昌,他是孙相源的孙子。孙寿昌(1914-1980)又名常春,曾经就读于定海中学。1938年8月与王纪、胡时杰等一些有志向的热血青年结伴奔赴皖南参加新四军,后任某师卫生部门的副官、副科长,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1月皖南事变突围中,孙寿昌所在的后方医院与上级失去联系,值此危急时刻,他组织后方医院的伤病员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区。1942-1947年,先后任苏中军区军属科科长、三十二旅供给部长。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九军后勤部副部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后勤部长、副军长。1966年转业到上海,先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党委委员等职。

那么孙家大墙门上的“资之深”,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三个字出自孟子名句“居之安,则资之深”。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自得之也。”其意是在说明,只有安心学习,专心致志,日复一日地积累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学识、智慧达到很深的造诣。这也是“居安资深”这一成语的来历。要做到居安资深,关键在于积累。这句成语中的“居”字,是积存、积累、积蓄之意;“资”字是学问、智慧、品德之意。我们今天所说的“资深”这一常用词汇,其实也是源于这个成语。

学习无止境,做学问要善于积累,这或许是孙家祖上对后人的期望,或许也是孙相源创办“发蒙学堂”对学童的勉励,写在高高的大墙门上,就好比是座右铭。

沈家门荷外徐家“居安资深”大墙门

位于沈家门荷外马家弄2号的徐家大墙门,上面也有“居安资深”四个字。

徐家的这幢老房子,至少有八九十年历史。高高的围墙覆盖青瓦,围墙有三道门,中间大墙门,两块两米左右的浅褐色大石板作为立柱,门楣上还有一块大石板作横档。门楣和立柱的两个交接处分别嵌有直角梯形的石构件,雕饰蝴蝶、祥云等吉祥图案,门楣上方则有三块方形雕饰,左右两侧的灰雕图案有些斑驳,似为寿星或仙翁,中间则雕有“居安资深”四字,为行书字体。大墙门两侧还有两个窗台,窗台上侧雕刻着漂亮的花纹。走进大墙门,就是石板明堂,整整齐齐铺砌正方形的石板,保存得非常完好。据说徐家老宅的道地在当地也是有名气的,宽阔平整,因此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地居委会开会都安排在这个大道地里。徐家老宅的木构件也十分精美,正屋檐柱的“牛腿”木构件用整块硕大的木头雕刻而成,一对摇头晃脑的狮子,似为狮子滚绣球的造型,狮子的大眼睛显得特别炯炯有神,木构件还饰有花纹及各种吉祥图案。

徐家也是旧时荷外的大家族。据徐姓族人介绍,徐家是从舵岙徐家分出来,迁居到沈家门渔港,子孙繁衍,在荷外形成里四份、外四份两个族群。当地旧时有徐家弄(即今滨港二十六弄),为徐家聚居地。

沈家门渔港自古为渔船、渔民云集之地,酒是渔民出洋捕鱼的必备之品,酒类的销售量大,荷外一带徐家、马家皆以开酒坊而出名。旧时附近海边有“徐家新道头”,就在徐家弄口,建于1935年,为徐姓酒坊的船只装卸货物所用,由此可见徐家酒坊的经营规模是比较大的。当地有一口“荷外古井”,旧时人称“小河洞”,水质清冽,就是当年徐家、马家酒坊的酿酒用水。据当地居民介绍,以前徐家的酒坊就开在老宅的前面。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徐家酒坊和马家酒坊、德顺坊酒坊等沈家门几家酒坊合作、合并,成立海康酒厂,即后来的普陀县东海酒厂。如今,徐家后人还在从事酒业经营,颇有建树。

徐家大墙门上刻写“居安资深”,其涵义也是为了让徐家后人知道读书做学问的道理,徐家先祖由舵岙到荷外创业,从农耕到商贸,逐渐形成了崇商重教的思想,耕读文化中的“崇教”理念则根深蒂固。大墙门上的“居安资深”题刻,也给渔港沈家门烙上了书香文化的印记。

2021-03-23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103149.html 1 3 普陀老墙门里的书卷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