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
近日,我市水产研究所成功研发了浙江海水特色鱼类养殖新种类——条纹锯鮨(俗称“美洲黑石斑”)和绿鳍马面鲀(马面鱼的一种)。亲鱼驯养成活率85%以上,规模化繁育苗种224万尾,育苗成活率20%,这两种特色鱼有望成为舟山海域的新成员。海水养殖技术的突破总是令人兴奋,随着养殖鱼种、数量的不断增多,家门口的辽阔海域岂不成了巨大的“聚宝盆”?
舟山渔民从前就是在家门口捕鱼的,只是渐渐地越捕越少、越捕越远。竭泽而渔终将无鱼。道理虽然易懂,但一旦开捕,谁也不会网下留情。于是,“公地悲剧”在茫茫大海反复上演。
最近几年,靠着不断延长禁渔期,坚持增殖放流,海洋生态有所修复,濒临绝迹的大黄鱼开始在水产城露面。虽如此,但离家门口捕鱼还相差甚远。也正因如此,才需要通过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来弥补鱼货缺口。养殖技术一直在进步,多年的增殖放流为何难显规模效应?恐怕也是“私心”在作怪。毕竟增殖放流的巨大成本谁承担得起?
可见,变“公地悲剧”为“公地喜剧”,还得科技和法治联手发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恢复和拓展鱼类族群,离不开渔业科技的持续进步。要不断加大对海水养殖的研发投入,在抢救濒危鱼种、提高养殖产量的同时,不断探索新鱼种养殖,通过改变“一方海水养一方鱼”的定式,让家门口海域成为海纳百川的聚宝盆,不断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鱼类“新居民”。就如新研发的两种特色鱼,已成功构建起包含普通网箱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工业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等多种模式的生态高效养殖技术体系,假以时日有望助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当然,实现科研与产业无缝衔接,形成安全稳定的渔业产业链供应链,进而促成家门口耕海牧渔的繁荣景象,还有赖于可靠的治理体系。让大海上演“公地喜剧“,必须改变生态修复权责不清、资源利用粗放无序的现象,加快形成谁投入、谁获益,谁捕捞、谁担责的共建共享机制。一方面要严格执法,确保海洋生态保护、伏季休渔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消除增殖放流赶不上滥捕滥捞的被动现象;另一方面则要创新治理,积极探索鼓励涵养生态、遏制过度捕捞的新办法新举措,用好的制度引导渔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层出不穷新鱼种,“圈养”“放养”两相宜,给家门口海域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只要开发有序、保护有力,相信一定能让大海上演“公地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