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四版

清代普陀山贡莲初考□孙峰

普陀山海印池栽种白莲花,每逢夏天,莲叶田田。夜月下清风徐徐,白莲清香缕缕,“莲池夜月”清代时就被列为普陀十二景之一。秋天,白莲结子,白莲子产量不多,但十分珍贵,称为“瑞莲”,普陀僧人通过各种渠道,将之呈献给紫禁城的皇帝。

“瑞莲”之说,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时有宁波同知龙德孚为屠隆的《补陀洛伽山志》作序,其记载:“万历丙戌(即万历十四年,1586)七月七日,瑞莲产慈宁宫,抽英吐翘,绝殊凡种。九月,瑞莲再产宫中,重台结薏,又殊前种。主上大加赏异,敕中使出示辅臣,图而咏之。”李太后曾派太监到普陀山,恭上莲花部主法像,以及藏经共计六百七十八函。大内禁宫的慈宁宫瑞莲盛开,被视为祥瑞降临。远在东海一隅的普陀山,那一年也同样发生稀奇的事,宝陀寺前荒废多年的莲花池也“忽产红莲数朵”。明礼部侍郎周应宾在《普陀山志》卷二中记载:“(宝陀寺莲花池)旧植莲,兴革不常,多淤涨。万历十四年,忽产红莲数朵。是年十一月,钦赐瑞莲观音相至,咸谓应斯兆焉。三十年,督造张随浚治,植白莲,香风远袭”。于是,海印池的莲花,也同样被视为“瑞莲”,这也是明代普陀山万历中兴的鲜活标志。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馆藏有不少与普陀白莲有关的档案,笔者通过查询共发现42件档案。这些档案分布于军机处全宗(14条)、宫中全宗(28条),其中有3条为重复信息,实际共有38次档案记录。由此可见,朝廷上下对普陀山白莲子的进贡也算郑重其事的。这些档案跨度从雍正十三年到道光元年,其中雍正朝2件,嘉庆朝19件,乾隆朝17件,道光朝1件。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朝档案信息,关于各地莲子贡品的相关记录,唯有代进普陀山普济寺僧进贡莲子的记录,而其他各地贡莲则未见有相关档案。普陀贡莲之所以留下这么多的档案资料,则也得益于普陀山“瑞莲”的佛教文化因素,同时这也说明当时普陀贡莲在清宫中的影响力。

2020-12-16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71158.html 1 3 清代普陀山贡莲初考□孙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