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
近日,宁波奉化莼湖的两组双拖渔船在东海159海区捕获750多公斤野生大黄鱼,这不啻是则爆炸性新闻。最震撼人心的还不是“一网捞上了近百万”,而是大黄鱼又成群了,这是几十年来闻所未闻的。
野生大黄鱼“重返东海”的先兆早已出现。最近几年,舟山国际水产城屡现渔民捕获的大黄鱼。虽说每次只有一两条、三五条,但足以说明浩渺东海已有大黄鱼生存,并且在不断繁衍。量变必然导致质变,大黄鱼从零星游弋到成群结队应该是迟早的事。这份惊喜,来得有些突然,却也合乎规律。
先是在狂捕滥捞中濒临绝迹,后是在精心呵护下绝处逢生,野生大黄鱼命运多舛。竭泽而渔,必然导致资源枯竭,痛定思痛的人们开始醒悟。这些年,舟山在连年休渔、增殖放流的同时,一直潜心于恢复野生大黄鱼族群的科研攻关。一旦人们懂得节制欲望、爱护资源,胸怀开阔的大海就会以丰富的馈赠予以回报。人们在惊喜于大黄鱼成群的同时,更应坚定保护生态的信心和决心。岛屿海洋就是绿水青山,这是普陀人一贯秉持的理念。更好地养海护海,才能世世代代靠海吃海。
当然,一网捕获750多公斤野生大黄鱼,还不足以证明大黄鱼族群已经再生。而在生态复苏过程中,这些集群的大黄鱼无疑承担着繁衍后代的重大使命,尽收网底实在令人心痛不已。有网友留言说,这一网下去,又会20年不见大黄鱼吧。实际情况或许不至于那么严重,但可以肯定的是,相比于渔民“一网捞起百万元”,无形资源的损失更加惊人。
野生大黄鱼繁衍的速度跑不赢狂捕滥捞,历史留下的惨痛教训不能忘却。想当年,黄鱼多得家门口都可以捞,以至于得动员人们吃“爱国鱼”。然而,经不起群雄逐鹿的野蛮捕捞,野生大黄鱼开始悄声匿迹。经过多年小心翼翼的涵养,大黄鱼虽然重新露面,但生态链依然相当脆弱,根本经不起大网头的无情捕捞。
为此,浙江海洋大学大黄鱼资源重建团队发出呼吁,渔民不要再去大黄鱼越冬海区围捕大黄鱼,捕到零星大黄鱼后将其放归大海。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广大市民尽量不吃野生大黄鱼。专家的呼吁,应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只是,不让渔网误捕野生大黄鱼着实不易。而且,在“一网捞起一百万”的巨大利益面前,有多少人能抵挡住诱惑?能否保护好野生大黄鱼资源,不仅是对良知和理性的检验,也是对科研水平和治海能力的考验。不让“公地悲剧”在大海重演,更需要科技导航、法律护航。
奉化渔民捕获750余公斤野生大黄鱼后,除了各路记者闻讯而至,科研人员也迅速赶到现场取样调查。这些大黄鱼是何来路、有何特性,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渔场态势已发生变化,野生大黄鱼的洄游线路、越冬海域也都有待于重新认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把野生大黄鱼的生存规律研究透,才能有效采取保护措施。
事实证明,不断延长、完善的伏休制度虽起到了保护资源的积极作用,但依然无法避免野生大黄鱼误入渔网。这就需要依据科研成果,有的放矢地出台精细化保护举措,进一步为伏休制度打上补丁。有必要启动地方性立法程序,尽早为保护野生大黄鱼立法,通过规定时间、规定区域的禁渔,为正在恢复性繁衍的野生大黄鱼提供安全的绿色通道和温暖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