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陌
现在近视的孩子越来越多,一些商家就“瞅准商机”,推出号称能“隔绝电子蓝光、防近视”的儿童专用防蓝光眼睛,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还颇受家长欢迎。但是,专家给出专业解释,防蓝光眼镜主要功能是减少有害蓝光,至于能否缓解近视则尚无定论。孩子近视问题令人揪心,视力纠正产品市场问题也值得关注。
儿童青少年近视,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课业负担重、竞争压力大、户外活动少,让学生近视呈高发、低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有近视患者达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孩子近视,家长自然忧心,如果能帮孩子摘掉眼镜,多花点钱也愿意,这样的心理需求自然就催生了相应的市场。
如今,市场上各类被冠以高科技之名的视力矫正产品层出不穷,宣称的治疗效果也十分诱人,3D、5G等概念也的确吸引眼球。借助制造概念,有护眼机构甚至开出了上万元的治疗单。对家长而言,“万一有效”的心理驱动他们为高价买单,但是病急乱投医之下,这钱可能真的花得冤枉。
我国《广告法》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的内容;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对那些以护眼之名、行骗钱之实的,相关部门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强化监管,坚持查出无效产品、无良商家。
除了非法产品,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视力矫正产品都如雾里看花、不辨真身,就像蓝光眼镜真的防得了蓝光,但治不了近视。面对商家的制造概念、偷换概念,家长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视力矫正。此前,国家卫健委已经明确,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所谓“康复”“恢复”“近视治愈”等表述,纯属误导。对家长来说,与其事后病急乱投医,不如事先多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用眼习惯。同时,教育部门要将学生视力管理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劳逸结合、合理用眼,才能给孩子一双明亮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