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版

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倾力打造“引民智、聚民力”的人本警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需求侧”,以“降警情、控发案、多破案、办好案”为抓手,

正确处理好“供给关系”“鱼水关系”和“协同关系”,完善政府服务机制,推动建立“党政牵头主导、部门协调统筹、公安深度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公众“互联网+”警民共享平台,完善公安和社会互动机制,开展多样化的警民共建共治,充分调动多元共治积极性,让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谋划者、参与者,让群众的意愿和诉求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持续推动力,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党政认可、群众满意、民警幸福”的警务工作目标。

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倾力打造“全科技、全平台”的智慧警务

转变“粗放理念”,破除“数据壁垒”,坚持走“聚资源、优结构、增效能”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动科技建设从粗放扩张式向集约内涵式转型,积极构建智慧警务新生态。紧贴实战需求,以大数据开放、共享、实时、互动、精准、高效的思维模式为引领,坚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智慧警务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着力打造“天上有云、地上有网、中间有数”的立体、全景、集成公安智能数据技术体系与架构。充分整合社区基层、治安管理、执法监督和视频图像等社会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社会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信息采集广度、深度,加大信息数据推送力度,推动数据交互碰撞、系统耦合兼蓄、平台融合对接,形成各有侧重、协同互补的大数据应用格局。

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倾力打造“想在前,做在前”的前沿警务

坚持“上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把社会治理的着眼点放到前置防线、前瞻治理、前端控制、前期处置上来,主动改变“有案件要破、有逃犯要追、有诉求要解、有隐患要除”的被动后发状态,切实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做到未发先至、先发制人。充分发挥公安点多、线长、面广优势,不断放大情报信息资源优化组合的“聚合效应”和“倍增效应”,未雨绸缪、提前介入,预防为主、见早抓小,采取实时收集、关联比对、串并分析等方式,筛选出治安态势的规律性特点,为一线实战单位开展针对性打防管控指明方向,实现预防在前、精准布防、主动出击、快速反应,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或始发阶段。

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倾力打造“高精尖、大合成”的精准警务

强化“大情报、大研判、大数据”平台支撑,完善“传统+科技”的源头管控机制,构建“多层+合成”的靶向打击架构,组建专业警种“最小作战单元”,积极推行“人在干、网在看、数在转、云在算”的运行模式,切实形成打击破案整体合力。建立“热点+节点”的动态巡防体系,围绕“吃、住、行、消、乐”等活动轨迹和警情发案、静态巡控、动态布防“三张图”,强化规模用警、动态布警,着力变后端被动应对警情为源头精准压降警情,实现巡防工作与治安形势“同频共振”,切实提高巡防工作的针对性、精准性、实效性。

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倾力打造“立体式、一体化”的高效警务

在勤务运行体系上,按照“做精机关、做优警种、做强基层、做实基础”的思路,理顺纵向指挥、横向联动关系,推动警务模式由高耗向高效转变;在服务管理体系上,始终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充分运用“互联网+”理念,探索创新在线咨询、网上预约、指尖办理等便民利民服务措施,拓展服务触角,提高服务效率,真正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做细、实事做实、难事做好;在执法监督体系上,持续推进执法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要素化,进一步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引导民警多办案、办好案,充分彰显公平正义。

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倾力打造“抓严管、重厚爱”的活力警务

围绕“四化三能”和“四个铁一般”目标,以“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教育整顿为抓手,不断加强队伍正规化建设,从工作质量、工作作风、工作态度等各个方面,对民警进行全面评价,积极构建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的考核评价体系;树立“有为才有位”理念,完善能上能下、有序流动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轮岗交流力度,推动部分民警充实到基层一线,着力打造锐意进取、富有朝气的干部队伍;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努力塑造一廉如水、风清气正的清廉公安形象;大力倡导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暖警惠警理念,全面实施“护理警心”工程,坚决维护民警执法权益,绝不让民警流血流汗又流泪。

构建现代警务模式,是一场实现公安警务现代化的重大革命,不仅能从战略上为新时代公安工作谋篇布局,也能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公安样板”,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20-12-11 8 8 今日普陀 content_70007.html 1 3 构建现代警务模式,倾力打造“引民智、聚民力”的人本警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