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
最近,舟山市与贵州方面达成长江退捕渔民再就业战略合作意向。这边远洋渔民紧缺,那边退捕渔民待岗,两地联手互助共赢,真是一桩通江达海的“好姻缘”。
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举措。其中,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化恢复,成为长江生态治理的关键环节。在这一背景下,解决好退捕渔民的转产转业问题,无疑是一项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的艰巨任务。
贵州省共有4000余名渔民面临转产难,让他们换船出海重操旧业,无疑是一条希望之路。参与扶贫协作、安置退捕渔民,也是舟山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更何况,对于舟山来说,长江退捕渔民并非额外负担而是宝贵的劳动力资源。这些惯于舟楫、吃苦耐劳的“浪里白条”,经过必要的转岗培训后,不难成为“大海娇子”,这正解了我市远洋渔业“船员荒”。
受全球疫情影响,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决定暂停从疫情较重的国家(地区)招聘外籍船员,众多远洋渔业企业因此面临“船员荒”。好在,困难是一时的,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不,长江退捕渔民不是来了吗?
目前,全市已有近10家远洋企业递交了用工申请。可以想见,随着江海战略合作协议的实施,退捕渔民就业难和远洋渔业“船员荒”必将得到同步缓解,从而实现协作共赢。
数以千计的退捕渔民转产难,数以千计的用工缺口招工难,任何一难都是难以承受之重,但在中国却可以隔着江海“负负得正”。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坚强的韧劲和从容的回旋余地,也是国内大循环的优势所在。
这件事告诉我们,区域经济协作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技术、商品、劳务等诸多领域都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关键是,要善于挖掘互补性、找准契合点,从而实现精准协作、共赢协作。
江海合作固然有望破解“船员荒”,但从长远看,危机并未完全解除。舟山渔船聘用外地民工乃至外籍船员已是普遍现象,众多舟山渔民辛辛苦苦捕鱼的动机之一就是让自己的子孙远离渔场,这导致了捕捞作业后继乏人。而随着全面小康的实现,欠发达地区家门口就业机会大量增加,外地船员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少。眼下的长江退捕渔民已不再年轻,若干年之后将面临退休,而他们的后代不一定愿意子承父业。到那时,岂不是又会遭遇“船员荒”?
预则立,不预则废。舟山渔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减轻劳动强度,也就是变“力捕”为“智捕”,让捕捞成为更多人愿意从事的职业,而不是生活所迫才吃的辛苦饭。
事实上,舟山渔船的装备一直都在进步,“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即使如此,出海捕鱼的辛苦、寂寞依然令常人望而生畏。如何做到更安全舒适、更快捷便利,有待于科技进步的不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