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尔
10月9日,在普陀二中的报告厅内,六横峧头中学的学生通过远程视频与普陀籍中科院院士孙斌勇对话。学长有约,传授学习技巧,更重要的是传递科学家精神。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好奇心是人的本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梁启超的名篇《少年中国说》中,一句“少年强则中国强”震耳发聩。放眼当今世界,科技强则国强,未来世界的科技竞争将更为激烈,作为未来的主人翁,科学意识应该是必备的禀赋。
科学家精神不只局限于理科范畴,它还具有丰厚的人文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求同存异、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这些都是科学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培养科学家精神,要注重榜样引领。少年总有偶像情结,它是预设的人生目标,也是未来在内心的映射。曾忆年少时,有多少人将“成为科学家”作为理想,而事实也证明,青少年时期的榜样引领,将深深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我们都要在融情入景中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榜样,通过讲述科学故事,教育和引导青少年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从小树立科学报国的远大志向,主动担负起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历史重任。
培养科学家精神,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科学不仅是一门校本课程,也是一门思政课。传授科学知识只是基础教育,教育的过程应该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精神贯穿于中小学育人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科学精神的培育也需要科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科技节、科学营、科学阅读、科技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景情交融的方式教会孩子大胆设想、严格求证,既尊重客观规律,又不盲从学术权威,从而在他们心中撒播下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科学严谨的种子,为将来以大国姿态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人才基础。